儿童阅读≠文学阅读

多次亲身参与南极、北极科考探险的70岁的科学家位梦华,也十分热衷于儿童科普读物的写作。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位梦华爷爷还发现,如今有一种倾向也十分明显,即儿童阅读更偏重文学阅读,而科普、科幻阅读几乎是个空白。

位梦华注意到,和成人阅读的魔幻风四起一样,自从《哈利·波特》走红之后,儿童阅读同样盛行魔幻风。位梦华笑称:“写不了科幻,就写魔幻了。”他认为这些没有科学依据,靠幻想写出来的东西,给孩子带不来什么启迪。

对这样的现象,位梦华很是担心:“科学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而据调查,我国公众在科普知识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与公众从小接触科普、科幻读物少有很大关系。

位梦华认为,现在很多搞科普写作的人,往往没什么科学学习和研究的背景,写得也往往不深入。出版社也有崇洋媚外的心态,热衷于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科普读物,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孩子。

他分析说,“从1952年开始我国仿效苏联进行了文理分科,‘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懂文’,以致长期以来出现了科普工作落后的现状。”而现实的原因则是,如果科学家写科普,会被人视作小儿科,写了也不算成果,还耽误了自己搞科研,最终的结果是,科普作者的素质越来越差。

 质疑“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

长期以来,在儿童教育中,我们听惯了“蹲下来和儿童说话”的倡导,在快餐式童书的热潮中,许多出版社的编辑理念也在于此。

儿童文学作家范先慧却对此表示质疑,她认为正是因为“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的错误性,导致一些阅读书籍肤浅、低俗,只有内容没有深度。“我们编辑工作者不应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应该把孩子抱起来,放在桌上,平等对话。并让孩子能放眼窗外,让他们通过正确的引导,看到一个窗外他们从未见过的世界,并且在这个高度的前提下,学会用自己的视角、观点、态度和思想去看书、看问题、看世界。”

至于如何引导,韩青辰打了个比方,地摊上的糖果和点心店的巧克力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如同快餐书和经典书的差别一样,孩子们的辨别能力需要培养。她认为:“现在的孩子时间很少,需要老师给他们开书单,引导其阅读。”韩青辰从自己辅导女儿阅读中获取了经验,“看经典童书也需要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需要对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一点一滴进行培养,一旦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再次接触到平庸的读物时,就具有了自我评判的能力。”

在引导过程中,专家们认为,老师家长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趋向,选择不同书籍。李秋沅说:“以文学为例,幼童对神话敏感;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寓言、童话敏感;孩子们从小学高年级起,开始对儿童小说、散文有了兴趣;而到了初中,则是文学启蒙的开始。错过了神话、寓言、童话、小说、散文的阅读黄金期,将是难以弥补的缺憾。”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