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活动课堂

[摘要]:本文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我重点从三个方面(包括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欣赏生活)介绍。因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生活观引入数学课堂符合小学基础教育学科特点,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这一理念,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节,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数学,使数学课呈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激发 创设 操作 欣赏 活化

“兴趣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成为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数学教学氛围,以趣激情,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兴致勃勃,又聚精会神,为顺利教学创设先决条件。如在认识“年、月、日”时,给学生讲故事、提问题:“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磊满8岁的时候,只过了2个生日。这是为什么?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们感到既意外又有趣,个个情绪高涨,一种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从而较好地与教师同步进入“角色”。又如,教学“小数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5、50、500”,提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500总比50和5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通过议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能力和习惯。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实践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新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12根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或立方体,学生兴趣盎然,对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在剪、移、拼的过程中,探究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学会了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愉快。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