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广安,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

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以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

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

1945年9月至11月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

1947年夏他们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同两个野战军的领导人一起,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苏、浙、皖、赣等广大地区。

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此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

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

1955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在任总书记的10年中,协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进行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失去一切领导职务。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收到显著的成效。由于“四人帮”的诬陷,1976年4月又被撤销一切职务。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197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

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他设计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新局面。他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他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提出要把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于1999年底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政治风波,党和政府在他和其他老同志坚决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从而经受住严重的考验,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

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经典语录

关于改革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2、“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3、“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5、“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6、“思想更解放些改革步子更快些。”

关于发展

1、“发展才是硬道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4、“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6、“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7、“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绿化祖国,造福万代。”

关于党、国

1、“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2、“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3、“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4、“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5、“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6、“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8、“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9、“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

关于外交

1、“冷静的观察,镇定自若的面对困难,捍卫我们的立场。韬光养晦,争取时间,永不称霸。”

2、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3、“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4、“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有两条大家是信得过的,一条是坚持原则,一条是讲话算数。我们不搞政治游戏,不搞语言游戏。”

5、“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6、“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主要著作

《邓小平文选》为邓小平著作、讲话选集,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至1993年,已出版3卷。《邓小平文选 (1938~1965)》,1989年8月20日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1975~1982)》,1983年7月1日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11月2日在全国公开发行。前2卷再版时,分别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5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线装本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共39篇。其中30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文选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9篇,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7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著作6篇,到中央工作后的著作17篇。《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入邓小平在1975年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

《邓小平论教育》第一版和第二版是1990年和1995年编辑出版的,分别收录了邓小平同志自1951年至1989年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谈话与题词38篇和53篇。《邓小平论教育》的出版,对于了解和掌握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邓小平论教育》第三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增补了邓小平同志自1950年至1989年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谈话与题词共14篇。新增讲话、谈话内容包括:《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大学生人数要大量增加》、《教育要更多地注意重点和提高方面》、《加快电化教育的发展》、《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方法好》、《要多想办法吸引留学生回来》、《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破格选拔优秀人才》等。新增题词内容包括邓小平同志为吉林大学、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北京育才学校和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四十周年的题词。

2009年12月,《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一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全书以大量文献档案资料为依据,全面地反映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