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根据《纲要》中:“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一要求,我们中班组全体教师商议决定开展主题为《水》的园本课程活动。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玩水是幼儿的天性,每次在洗手中接触到水,幼儿非常感觉兴趣,极兴奋,并且都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们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玩水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广泛的科学经验,满足幼儿动手探索的愿望,而且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实施这个主题活动前,由参与组的教师共同商议、各班分工合作,围绕《水》这个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水的特性、知道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下面由我们组的老师们来说说她们是怎样具体操作实施的。

科学活动:《水不见了》

中班的幼儿对水本身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面,通过活动《水不见了》,主要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水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准备丰富的材料,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让幼儿主动探索,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同时让幼儿感受成功之后的喜悦。同时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本次活动我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二) 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三) 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四) 交流实验结果,以分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 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本次活动中,教师以变魔术的环节导入,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幼儿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见了的原因,大大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整个活动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不见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参与性非常高。

在活动中,也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幼儿在操作中,特别的兴奋,有个别幼儿,选择能吸水的实物吸了水之后,到处玩,在秩序、操作常规上不太注意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在操作之前,提出相应的操作要求。

科学活动《玩水真有趣》

我设计的活动是《玩水真有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的探索,例如水的颜色,味道等等。

尤其是对于后来是品尝环节,幼儿已经通过了自己亲自到品尝,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水的味道,所以老师提问的时候,幼儿都很积极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告诉老师,他们可以说从两个方面辨别那一杯才是真正的纯净水的,一是颜色,纯净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二是味道,纯净水是没有味道的。然后在这两个的基础上,找出真正的纯净水。

然后是水的形态这一个环节,我为了能让幼儿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水是可以任意的改变形状的,将水放进了一个保鲜袋里,开口打上死结,让幼儿来玩一玩,把保鲜袋弄成人任意的一个形状,从而感受到水可以任意改变形状这一点。最后是溶解这一个环节,自认为,这一个环节上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在将小石头,洗衣粉,盐,等等的示范做完了之后,还准备了摇摇了这一个环节,让幼儿从颜料溶解在水中这一点上更加深刻的去感受溶解,了解溶解的真正含义。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于透明这两个字的含义了解到不够深刻,一直认为水上白色的,而且,在溶解这方面,幼儿也表现出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我建议,在日后的环节中,教师可以抓准时机,进行随机教育,更加的巩固幼儿的知识,家长也可以在家里行进补充。

科学活动《沉与浮》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

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应变及反思:

整节课,孩子们的探索气氛比较浓厚,对于哪些东西能浮起来,哪些东西能沉下去,都作了大胆的猜想,并在自己的记录单上进行记录。在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较多的幼儿浮于沉的标记还掌握的不够理想,好多幼儿都标反了。于是在真正试验之前,我对幼儿们又进行了集体纠正,再重复几遍浮与沉的标记,并用手指空手书写一下。然后再请幼儿去做真正的实验。这一次,我发现孩子们马上就纠正了之前的错误,并能清楚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束之后,孩子们也能根据自己的表格记录进行讲述。效果较好!

科学活动《糖放在水里会怎样》

一:备课时,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选内容时有所删减,所以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描述,深入地生成科学概念。

二: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就给幼儿准备了糖、奶粉、盐巴、水以及各种辅助材料,力求让学生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察效果。

三:二十分钟的学生实验,我引导了学生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察操作活动中研究这些东西放入水里后的现象。通过优化对比观察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能在对比中深入的观察,发现溶解这一现象是本活动的教学重点。在学生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后,又及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并进行探究,寻求其中的答案。针对一些问题,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探讨出结果,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同时让学生的描述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学会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验观察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如进入水中是“逐渐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下层颜色较浅”,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

应该说,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学生已充分的认识理解了: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里的,哪些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也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