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据新闻报道,虽然许多孩子已经进入大学,但他们仍然依靠母亲的照顾。有的大学生每个月把洗好的衣服打包送回家,让父母代劳;有些大学生选择自动退学是因为不能照顾好自己,不能和舍友相处,甚至有大学生知道自己离不开妈妈,就干脆把妈妈带到大学来帮自己打理日常琐事。</p><p>很多家长看到这种新闻都在哭。但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中国式”妈妈,她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亲力亲为的,以“举手之劳”的名义帮孩子打理一切。并且经常说“孩子做不到,我只是帮他做好”。</p><p>社会调查显示,每一次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小事故,300次未遂事故的先兆,1000次事故隐患。</p><p>对我们来说,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自立。</p><p>每一个被学校劝阻的大学生的背后,都是父母“操心太多”几百次,“举手之劳”几千次造成的。</p><p>最终,中国式母亲的育儿方式会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使孩子生活在没有父母的社会中,甚至成为特立独行者。</p><p>我身边恰好有这样一位中国式母亲。孩子七岁上小学,但每天出去上课成了家里最头疼的事。每天早上孩子习惯性卧床,妈妈不肯起床,喊他不愿意上幼儿园。于是我妈只好帮孩子起来,给孩子穿衣服,洗毛巾擦脸,收拾孩子一天课需要的书,甚至喂孩子吃饭,然后送孩子上学。时间长了,孩子养成了无所事事的坏习惯,早上就躺在床上等妈妈“伺候”。不仅母亲精疲力尽,孩子也学不会任何生活技能。</p><p>孩子要上学,要早起,要穿衣,要洗漱,要吃饭。现在孩子该自己做好的事情都是妈妈来处理。孩子会下意识的认为上学前妈妈有义务帮我照顾好一切然后送我上学。如果我迟到了,那是我妈妈的错。</p><p>中国的母亲担心太多,非常爱她的儿子,她可以让她的孩子在短时间内上学不迟到,甚至在她的生活中坚持她的母亲。但长此以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学会,只能求助于母亲。父母老了,孩子长大了,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独立生活?</p><p>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成长为自立、独立的人呢?</p><p>首先,最需要改变的是孩子依赖母亲、求助的思维。在生活中,父母可以买一些教育书籍来指导孩子,让他们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首先家长可以陪孩子阅读,然后抛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回答,引导孩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在生活中,父母也要引导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吃饭、穿衣、系鞋带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爱上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p><p>教育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从有趣的教育书籍中得到锻炼,他们更容易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用有趣的书代替漫画。慢慢的,孩子会觉得离书更近了,对孩子日常的自主阅读、学习、作业都有帮助。</p><p>其实父母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开始思考的方式。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必须选择一本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教育书籍,引导孩子在快乐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