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及解读,《课程标准》把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六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的课标有了新的认识,新课标对数学的基础教育由原来的“双基”要求发展为“四基”,课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在快速的社会改革发展下、如火如荼的教改中,教师的当今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只传授学生知识,而是要首先教会他们如何去做一个合格良好的公民,其次是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现将我对新课标的理解谈一谈:

一、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鼓励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个孩子都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活动不仅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领下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是模仿者。因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三、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指对教材的“材”,即教学内容,也指学生这个“材 ”。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凸显数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