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读通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读,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3、背诵古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4、利用“自相矛盾”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又黑又白 又胖又瘦(猜一成语)(自相矛盾)

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一篇古文《矛与盾》[板书课题]

二、 韩非子简介

1、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家代表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作品介绍:

《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huì jí jì yī )”、“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juàn)(备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矛与盾》。

2、质疑、读题

谁知道这“矛”是什么?“盾”呢?

动漫视频显示矛与盾的图片。

三、读通课文

1、教师范读

2、教学“鬻”字。

“鬻”读“yù”,意思是“卖”。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

再看看课文中,你还有不认得的字吗?

3、自由练读

4、全班交流

指导读音字形,重点指导“物/莫能陷也。”

四、理解诵读

1、现在我们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古文,结合译文,揣摩一下每个句子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结合学生回答,重点点拨;

誉:夸赞。陷:穿透。弗能:不能。

3、同学们读懂了古文,真好。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与矛的?[出示:无不陷 莫能陷]

“无不陷”什么意思?“莫能陷”什么意思?

①请生读

楚人如此称耀他的货物,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这个集市里。现在,你就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围观的人。你能来吆喝吆喝你的矛与盾吗?

②动漫视频,情景配音。

4、评价,齐读。

5、让我们再回到文中,围观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①看看插图,围观的有哪些人?(白发苍苍的老人,稚气的孩子……)

②你觉得这句话会是谁说的?你能用他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五、感悟明理

1、同学们真棒,读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听了这话,这楚人又是什么反应呢?(其人弗能应也。)

2、他为什么回答不出来了?

指导用“如果……就……”解说。

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来比喻一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六、小结要点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同时注意文言文中同一个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确定。

如:本文中“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吾矛之利”、“吾盾之坚”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之”:的。

七、齐读课文与译文。

八、揭示寓意

好一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呀。楚人卖矛又卖盾,想要获得最大的利润,自吹自擂没分寸,前言后语自相矛盾,很快就遭人议论,哎呀,买卖做得很不顺。

同学们, 学到这儿,你们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吗?

揭示寓意:《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九、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自相矛盾的现象?

⑴有一个企业家向人推荐自己的高科技产品,说自己的纳米材料防火、防水,很实用;又向人介绍,自己的高科技火苗无毒无烟,能融化任何一样东西,于是人们提出疑问,那你的高科技火苗厉害哪还是纳米材料厉害哪?他哑口无言。

⑵一个年轻人对同伴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同伴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还真是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不过也有特殊情况的,有人巧用自相矛盾的创意创编广告用语。

十、意会“自相矛盾”的创意思想。

1、一则自相矛盾的广告词: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猜谜:①自相矛盾。(打一中国城市名)

②左边不出头,右边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猜一个字。)

十一、作业

1、一篇古文,短短几十个字,作者韩非子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篇古文背诵积累下来。

2、背诵指导

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全文一共四句。第一句主要写楚人如何夸盾。第二句主要写楚人如何夸矛。第三句写围观的人的质问。第四句写楚人不能回答。

教学反思:

说来惭愧,前几年我比较侧重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的探究,疏于对语文课改的关注,对《新课标》也是没深入研读过,只是零星地从别人的文章中略知一二,对日常的语文教学我也仅仅是跟着感觉走。这次因为要开课,只好临时抱佛脚,囫囵吞枣地啃啃新课标,摘录其中的几点作为本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我觉得本课教学得失兼备,欣慰中又夹杂着遗憾。

成功之处在于: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较现代文晦涩难懂,趣味的教学策略能降低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本课我以“谜语”导入新课,课文学完再让学生借助两则谜语,意会“自相矛盾”的创意思想,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朗读文本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动漫中入情入境地诵读人物的话语,内化语感的训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符合“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注重学生诵读,注重学生积累、体验、语感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教学中,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反复诵读,很好地达成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目标。

三、渗透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同一个“之”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的恰当意义,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古文做好铺垫。

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综观整节课的设计,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自己过于倚重课件,疏于对课堂的预设,缺乏灵活应对学情生成的的教育机智,思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当让学生说出“自相矛盾”的喻义而学生说成了寓意,没能顺应学情生成教学,而是生硬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件预设的内容,自己也觉得被课件束缚了手脚,上得有点别扭。一些细节事先没有考虑清楚,比如,课前关于课件的操纵技巧掌握得还不是很纯熟,以至于出现“险情”,差点“砸台”,明明试播课件时还好好的,课前关闭课件后,上课时再打开却怎么也不见课件的影子,急得心怦怦跳,要不是请人帮忙操作,课势必要延期了;用有线麦克风扩音,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局限了与学生空间上的走动交流,情感上没能更好地走近学生;课堂的语言略显单调、苍白,当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发言时,对学生缺少激励的语言;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不到位等情况,需要今后加强文化底蕴的积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课从始至终没有试上过,预案一生成立即上课,存在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套用同事的话说,要是没存在缺点,那就成名师了。

今天这节常态研讨课下来,我深深觉得我们与名师的距离之大。名师的课是锤炼出来的,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智慧的导向,我等平凡之辈,更应积极锤炼自己,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要保证不成为庸师吧。所以,感谢这节常态研讨课,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得失。“向着标杆直跑!”我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