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生感染时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所以,有不少新生儿病房采用对存在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办法来预防潜在的可能感染。

我院在2007年5月以前也是采用这种办法,之后联合化验室采用C反应蛋白筛查法指导抗生素的选择性预防。为了评价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对我院前后各一年不同方法预防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011例患儿,以2007年5月1日我院新生儿科开展C-反应蛋白筛查为界,按随机数表的方法把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的546例列入选择预防组。普遍预防组对所有入院的患儿列入普遍预防组,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的546例列入选择预防组。

普遍预防组对所有入院的患儿,只要存在感染高危因素,均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其中有456例应用抗生素,使用率98.1%;选择预防组按照高危因素加C反应蛋白≥4mg/L(我院所采用正常值标准为0~4mg/L)的方法选择性应用抗生素[1],其中有336例应用抗生素。

观察的高危因素有:(1)胎膜早破≥6h;(2)羊水Ⅱ~Ⅲ度污染;(3)窒息。以临床有感染性疾病表现而收住院的患儿亦在观察之列。

1.2 检测方法 2007年5月1日起入院的患儿至少检查2次C反应蛋白,第一次为入院时急查,第二次为即将出院时,均采末梢血,检测仪器用Quck Read CRP仪,将CRP异常值定为≥4mg/L。

1.3 抗生素的使用方法普遍预防组的新生儿入院时即常规给予头孢唑肟钠100mg/(kg*d),分两次静脉滴注,如明显有感染而效果不明显者调整为其他抗菌药物;

选择预防组的患儿,存在高危因素(胎膜早破≥6h、羊水Ⅱ~Ⅲ度污染、窒息等)同时伴有入院C反应蛋白≥4mg/L的情况下应用抗生素;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出现临床感染症状的患儿亦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于有明确感染的患儿进行血培养的药敏试验并作相应的药物调整。

1.4 资料统计对两组患儿在出院前发生的所有细菌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并对两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进行统计。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必须具有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实验室的检验依据。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而CRP<4mg/L的未使用抗生素病例,统计其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分析。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