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进行《淘气的小黑鸡》一课音乐活动时,采用游戏活动的形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用语言把孩子带入游戏活动中充当角色。“老师做鸡妈妈,你们做我的蛋宝宝好吗?”只见孩子们一个个双手抱头,围在鸡妈妈的身边,一边让鸡妈妈轻轻地抚摸一边闭目倾听音乐,俨然一只只等待着出壳的蛋宝宝。一遍音乐后,小鸡出壳了,鸡妈妈带小鸡们听着音乐散步、捉虫、学本领(按节奏吃米。突然,小黑鸡“呜……”地哭了(事先编排好)。“小黑鸡为什么哭呀?”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被野猫欺侮了吧?”“是走路不小心吧?”“是它贪玩摔倒了吧?”到底为什么呢?幼儿带着问题看小黑鸡的表演、教师的演唱。 “我猜对了!”“我也猜对了!”他们欢呼起来,学唱的愿望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表演引起的联想,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大大地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二、 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

不同的乐曲、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和不同的情感。只抓住特点,才能启发幼儿去感受、体会音乐的美。

歌曲《过新年》可以冠以“欢快、热烈的”情绪特点。教唱时,我让幼儿回忆过新年、春节晚会等欢快、热闹的情景,学习敲锣打鼓、放鞭炮、扭秧歌等动作,并倾听由民乐演奏的《过新年》的乐曲,启发幼儿去感受、体会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我鼓励幼儿随着歌曲的内容再发展、再创造,用舞姿表现歌曲的情绪。你瞧,孩子们有的敲锣打鼓放鞭炮,有的穿起新衣服扭秧歌,有的扮演小公鸡,有的扮演小白兔。作品的内在情感被发掘出来了,活动的气氛达到高潮。

歌曲《摇篮》是一首抒情曲。教唱时,我着意辅导幼儿闭目聆听,使他们在温馨、柔和的音响中去体会音乐的意境,感受躺在摇蓝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听着听着,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奏左右摆动。这时,我引导幼儿慢慢地睁开眼睛,手拉着手摇动、轻歌,让幼儿进一步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学会歌曲后,我让幼儿表演,有的抚摸自己的手臂扮演妈妈,有的深情地闭上眼睛学宝宝安然入睡的样子。幼儿的情感完全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融合了。可见,挖掘作品本身的艺术情感是激发幼儿积极性的首要条件。

三、 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交流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教师是情感交流的主体,要将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幼儿身上,赢得他们的爱戴,共同创造美、享受美,这才是音乐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饱满的热情,都能唤起幼儿的美感,使之愿意去亲身尝试、体验。“情感“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萌芽,而且会在演唱、舞蹈中表现出来。这正如文学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极文以入情。”缀文如此,歌咏又何尝不是“情动而辞发”,“极文以入情”呢?因此,只有当教师把音乐艺术形象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充分揭露出来,音乐对幼儿才有意义。只有当教师把幼儿带入音乐的意境中,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时,那么音乐教育的任务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