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渗透

2002年的金秋,我们迎来了二期课改,在新课程指南的指引下,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二期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在走进二期课改的两个学期中,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我们幼儿园里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乃至每一个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在二期课改中,我们的孩子从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到现在探索体验式的学习;我们的老师从各自为政执行自己预定的学科教学计划,到现在一起选择课程、平衡课程、优化课程;我们的家长也从幼儿教育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参与者。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新课程。在学习实践及思考的过程中,就以我班开展的主题活动为例,谈谈我是怎么在主题活动中,落实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的。

一、活动目标上的整合

“主题活动”与《规程》《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因此,主题活动的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应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有一个这样的大目标:“了解小学生活,有上小学的意愿。”在大目标确定以后,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倾向和经验出发,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寻找到了进入该大主题的切入口——“我长大了”。

在我们教师预设的小目标不断实现,孩子生成的小主题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主题的大目标或隐性或显性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并坚持让主题活动的目标涉及情感、认知、行为三大领域,充分体现目标上的整合。如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既有了上小学的意愿,爱做一名小学生的情感,也获得了有关小学生活的知识经验,有了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萌发了探究的愿望等。孩子们的发展是整合的,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的,他们一直在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内容上的整合

二期课改中的幼儿园课程具有两大特色:一是突出经验性,强调幼儿更适宜于运用多种感官,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为主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二是强调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幼儿园课程指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我们的主题活动在内容的整合上也完全体现了这两大特色。主题活动不只是指教师有计划引导幼儿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更包括以幼儿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所创设的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幼儿在这种背景下自主生成的各类活动。

在“我上学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两个老师经常坐在一起研究怎么将我们原来的美术、音乐、计算教学内容与幼儿现有的兴趣、经验、需要向结合并巧妙整合于我们的主题活动中去,通过内容的整合,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和谐发展。在我班的区角活动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在探索区投放了大量的制作课桌的材料,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情境里制作承重性能高的纸桌等。内容的整合帮助幼儿积累了整合的有益的经验,促进了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活动形式与方法上的整合

二期课改力求突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的理念,作为教师的

我在开展主题活动的时候,更应突出这一理念。它表现在形式与方法的整合上,除了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整合外,更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

四、资源的整合

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利用,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当“房子”的主题产生后,孩子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有很多往往是我们成人一下子回答不了的。而且孩子还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幼儿园里已有的材料满足不了他们,成人已有的经验难以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于是,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了。

由于,在开学时我们就将新课程的精神向家长们进行了介绍,并且在家园园地中作了长期的宣传,因此,我们的求助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的纸箱;一起做房子;一起记录社区的景观;一起到图书馆找资料;很多家长向老师介绍有关的碟片、书籍等……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习化社会”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终身学习的希望。

虽然主题活动才开展了两个学期,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主题活动落实了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它就成了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带来了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每一个幼儿整合地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机会,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也总结了几点经验,

1)在教师预设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应更贴近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孩子。即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幼儿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2)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

3)打破分科规律,实现人文关系的有效整合是关键。只有两个搭班老师包括年级组教师间不断地沟通与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分科观念。

4)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

6)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以上纯粹是我个人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但是,我想,既然新课程新理念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重新回到了起跑线上,那么谁多思考多实践,谁就会离孩子更近一点,离成功教育更近一点。我深信,有行动就有收获,让我们一起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追求更好的整合策略,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幼教事业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