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泉小学 张梅

一、先动手再动脑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到科学时,他们对科学还是很陌生的,对于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科学学习的方法都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做科学实验时就要他们先动手再动脑。例如《做一名小科学家》中“让纸鹦鹉站起来”的实验,“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的实验,只有让他们反复实验之后才能让他们找出规律。这就需要在大量动手的基础上再来动脑,在一开始纸鹦鹉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站起来的,在老师出示回形针后,有些学生能利用回形针让纸鹦鹉站起来,有些同学还是不能,这时,学生的动脑就开始了,为什么我的就不能站起来?在看到别人把回形针别在纸鹦鹉的尾部后也把自己的回形针别在尾部,结果纸鹦鹉就也能站起来了。在让其它的物品也站起来后,老师再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样情况下物品才能站起来?学生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动脑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站起来的物体必须是上面轻下面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行然后知。在三年级的许多实验中,有很多都是要这样的处理的。如:吹泡泡、纸飞机、小人动起来等等。

二、边动手边动脑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学习能力之后,就要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验的效果。如:探究磁铁的性质实验,就是要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动脑,找出磁铁所具有的性质。在让学生动手的时候同时明白磁铁所具有的性质:“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为什么磁铁能让铁钉排成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和经验就能说出“磁铁有磁性,能吸铁。”;“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为什么有的地方吸得多,有的地方吸得少,而且越往中间吸得越少?学生在实验的同时头脑中就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在进行深入思考后得出“磁铁的磁力两端强中间弱”的性质;“把一块磁铁悬挂起来,观察静止的时候磁极指示的方向”,为什么静止的时候总是一头朝南一头朝北?进一步在磁铁的两端做上记号后发现朝南的一端永远都朝南,朝北的一端永远都朝北。由此通过商量讨论得出磁铁能指示南北,可以当做指南针用;“把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同极靠近时两块磁铁相互排斥,异极靠近时两块磁铁相互吸引。通过动脑商量后得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利用磁铁的性质做一个磁铁玩具”也是需要边动手边动脑的,其它还有“简单电路”、“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等等。

三、先动脑再动手

在学生有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后,在科学实验时就要求学生先动脑再动手了,这样的实验以高年级为主。如:“分组做铁钉生锈实验,研究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这个实验就必须先动脑,需要什么器材,怎样设计实验,怎样保证不变量相同,操作步骤怎样……这些必须要在实验之前考虑清楚,就像打仗要有方案一样,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做酸奶”、“馒头发霉了”、“摆的快慢”、“小车的运动”等等都需要先动脑后再动手的。在实验过程中,预案很重要,这就是动脑很重要。

动手与动脑,他们各有各的作用,有时要分开使用,有时要同时使用。我们强调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采用“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动手”只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目的。而且,动手也并不一定会“自动地”促进“动脑”。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涉及到自变量、应变量、控制变量方面的一些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学生甚至老师最难把握的便是控制变量范围的确定,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控制变量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稍有不慎,便会遗漏,致使实验失败。然而这也为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供了一个机会,其中一大策略就是多让学生表达和倾听,听别人意见,对比自己,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更富严密性的方案,在不断的交流中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在整个过程中懂得科学的严谨性,明白一项实验的成功须考虑各个方面,甚至是你想不到的方面,在这样的长久的表达和倾听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定能有所提高。科学探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决不能含糊,在探究的过程中讲究思维的体验,因此,在动手之前我们必须强调规划,规划好测试项目,规划好测试对象,规划好实验流程,先做什么在做什么每一环节应该注意收集什么数据等。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才能够明晰目标,在周密的规划中才能完善思维,也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减少无效的尝试,提高探究的效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