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钢琴大师霍罗维兹几乎不听别人的钢琴录音带,但他痴迷地听歌剧。他说,我弹得好的时候,像是在说话;而我弹得最好的时候,像是在唱歌。中国古代乐论有句名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所有乐器的声音都是模仿人声的。歌唱是音乐的极高境界。

高桥老师不仅教孩子们弹钢琴,她还让她的学生上声乐合唱课。当然,因为高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的中国丈夫冰泉先生是一位国画家,同时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高桥常常带领学生边弹边唱出曲谱,唱包含了识谱,表达,乐感等等。她总是告诉学生,乐感比技巧重要得多,技巧看起来难其实训练还比较容易,而乐感的培养看不见摸不着,所谓大音希声,更慢更难。对于小宝宝来说,尤其如此。

冰泉先生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他的导师都赫赫有名一一国画大师李一山和声乐大师郭淑珍。生长于上海的冰泉先生曾经是一位著名的童星,我们童年时代的熟知的电影《小号手》,《芦荡小英雄》等的插曲都是他演唱的。冰泉亲自教孩子唱还不够,因为有合唱训练,他又请来了他的同学,著名的青年合唱指挥家刘松焘授课,

刘松焘身材魁梧,嗓音低沉浑厚,非常富有感染力:时值隆冬,刘教授像所有歌唱家一样喜欢穿一件高领毛衫,保护着高贵的喉咙。

听刘教授上课特别好玩。他要告诉这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准确的声音’声音在乐谱和琴键上被分解出来后变得无限枯燥,转瞬即逝,而且似是而非。因此,需要有一双能准确捕捉和分辨声音细微差异的灵敏如雷达的耳朵,一个能准确释放和表达这些声音的婉转如立体音箱的喉咙,这些都需要宝宝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去指挥!而这些宝宝不过4岁到14岁,就像电影《音乐之声〉中的顽皮孩子,听不懂坐不住,指挥家怎样指挥他们索拉拉西多多地一遍又一遍呢?

眼睛亮起来,再亮一点,用头去唱!我看见许多小宝宝开始瞪圆眼睛,慢慢地,宝宝眼睛里开始有了想象,骄傲,忧伤,陶醉……我发现优秀演员的眼睛,通过电影上的特写镜头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声乐训练给宝宝一双深沉的眼睛。

要用劲儿唱,把声音唱结实了,每一个字咬实了。我们平时怎么说话?’今儿我去……'播音员怎么说?’今一天一我一去’,嘴是硬的。唱歌是要费劲儿的,不像我们看电视听歌那么轻松。腰鼓起来,每个音唱得很平,保持住,再保持住。上完合唱课的宝宝和上完体育课一样,饭量大增。有一天,果果竟然得出结论:妈妈,学什么都要费劲,不费劲的没有。宝宝因为唱歌得出的这个结论,非常出乎我的意料。

响亮的春雷,这几个字让对面楼的人能听到!到了一首曲子的**,宝宝简直是大喊,像田径运动员突然加速冲刺,声乐不仅需要持续的体力,还需要爆发力。而且这种力量,是体力和情感的合一。

为什么电视上唱歌的人会挺拔,帅气?弯着腰,低着头,声音就窝住了。要这样:端起谱子,坐直了,挺胸抬头,声音就会好听起来。原来以为演出的姿态是人为设计的,是一种程式。没想到,引吭高歌本身就要求一个人优雅漂亮的仪态。声乐是很兴奋的,不能像平常那样懈怠。宝宝是好动的,声乐可以消耗他们过剩的体力:宝宝是容易兴奋的,声乐可以让他们投入其中。

合唱比个唱更容易让宝宝体会集体和秩序。所有的人要像一个人那样去唱。一个人不能唱这么长怎么办?自己偷偷换一口气,换完又融进去。你换气的时候,别人在唱:别人换气的时候,你在唱。所以合唱的声音总是不断。唱不同声部的时候,又让宝宝理解了个性与和谐。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必须坚持自己的声音,不被别人带跑了调,同时又能欣赏别人独特的声音,还能欣赏不同声音交合在一起的美妙。合唱让宝宝懂得标准和原则一音准,没有唱齐,因为谁都有自己的音准。音准只有一个,就是它。刘教授在钢琴上弹出这个音,然后模仿不准的那个音。’这个音不是’多’也不是‘来’,是他们中间的那个音,不在调上了。每个音都在自己的跑道(指五线谱)上,如果跑到别的线上,就跑调了,运动员跑步不也都跑在自己的线上吗?

刘教授也常常把学生单个挑出来唱,或者领唱。自己唱也不怯场,是对宝宝性格的塑造。别不好意思,你在合唱里声那么大,怎么自己出来声音就小了?来,唱给所有同学听,培养宝宝有多样的适应性:同样的东西,可以融为集体的一部分,也可以独当一面。刘教授常常在所有的声音里辨别出某个宝宝的声音,让宝宝知道自己在集体里的作用和位置一一做大声唱的那一个,还是小声唱的那一个,还是小声唱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