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门学科象语文这样在今天受如此之多的“口诛笔伐”。人们的指责、非难纷至沓来,想一想也的确是实情。语文从小学到大学费时最多,无论课程安排再紧张,语文的课时是万不可缺少的。老师、学生投入的精力相比较而言也是最多的,再来看结果如何呢?

据统计现在学生语文的中考、高考成绩呈下降趋势。是不是题出得越来越难了,答案是否定的。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出题,是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检验,反映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却连基本应用文都写不好,阅读材料断章取义,与人交谈不知所云。这种情况虽不具有普遍性,却反映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出了问题。如不及时调整,势必带来新世纪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整体滑坡,此话决不是危言耸听。再来看看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怎样?在所有学科中,按学生的喜好程度排队,语文课被排在倒数第二位,仅比政治课稍好一些,是什么使得学生对本应该最感兴趣的学科如此深恶痛绝呢?就是作品分析和大量的语法知识。先说作品分析,学一篇课文,无论什么题材什么人所写,都要让学生分出文章的层次结构,写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千篇一律,再生动的文章到了这时也变成了枯燥僵化的程式。

再来看语法知识,在中学时代大量地学习语法,实际是自己害自己,看看语法课程中问的问题,尽是些没有意义的问题。这两项任务是死的,是有硬性指标的,你必须完成教学大纲上那些规定课程,等你完成了,就已经没有什么剩余时间了。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兴趣去学,老师却兴致很高,因为有足够的时间让他表现一言堂的才干。泱泱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有世界最早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孔子,有世界上最早专门阐述教学理论的专著—《礼记》。培养如此众多文学家的国度,有什么理由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的呢!谈了这么多语文教学的弊端,目的只有一个,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再延续下去我们将愧对后代子孙,无颜面对老祖宗。

痛定思痛,我暗下决心不能在因循旧习,一定要有所创新。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虽各有千秋,但在具体运用中却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关键是学生的兴趣提不起来,再好的方法,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也是枉然。我又在培养学生兴趣上动脑筋,热闹是热闹了,课堂气氛是活跃了,真正学到的知识却所剩无几。如何能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实效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正当我冥思苦想之时,一则国外教学信息动态引起了我的注意,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1965年成立“暗示教学法小组”在成人外语学校中首创了暗示教学法,进行一天教授一千个外语单词的实验,成功率竟达98.08%。暗示教学法又叫 “启发式教学法”,它是一种充满乐趣的、舒适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和唱歌(音乐),游戏、演戏等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从中我看到了语文教学成功的希望。那为什么这种方法有如此高的效率呢?关键是这种方法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人的感官既是知识的入口处,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激起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和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据国外研究资料证明: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人的识别时间为2.8秒;用线条图表介绍,识别时间为1.5秒;用黑白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0.9秒;如果是展示实物,识别时间为0.4秒。

从以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具体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愈是活泼,愈是新颖,就愈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人们的联想,调动人们的想象,激起人们认知的兴趣,愈能提高效率。事实胜于雄辩,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如我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我先准备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把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在学生们充满好奇的眼睛注视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大家跃跃欲试,一个个走上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同学们利用物理所学的密度知识,在清水中加入大量盐以后使鸡蛋上浮。在次此基础上,我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去课文中找寻死海不死的原因。发现与实验结果不谋而合,如此而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又产生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在此方法熏陶教育下,学生焉能不喜欢上语文课呢?一篇课文包含的形象事物太多了: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尽可能地去还原此时此情此景,调动学生的感官全方位去感知他们。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幻灯展示,录象播放,图片、照片展现,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文的情境中来,通过演课本剧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边听边想,视、听、思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再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讲出来,学生的认识水平也随之提高。关键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情此景下,学生们大脑活跃,思维敏捷,学到的知识必会受用终生。当然,上好这样一堂课,必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环套一环,逻辑性要强,必须要有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课上完了,学生要有所得。这仅仅是情境教学法中的“境”,再来谈谈“情”。

情景教学中的“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教师的情感流露,热爱就是最好的教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直接提高了学习的兴味,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事情。对于这一点,我是有着深刻体会的。在一次对学生课堂效果调查分析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喜欢感情充沛,幽默风趣,面带笑容,能与学生融为一体的老师。那种扳起面孔教书的人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冷落。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兴趣,激发兴趣就能提高效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事情。关键就是一个“情”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把满腔的爱洒向学生,不带有丝毫的功利意识,关心爱护、激励、表扬他们。同时,还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使自己的情感有的放矢。最重要的是激起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引导之,强化之,使之汇成江河奔涌到知识的海洋,去汲取更多的营养,丰富发展自己的智力、能力,这才是教师感情投入的最大收获。

既然情境教学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语文是交流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这里的“生活”是广大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大,所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才能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分析生活的能力。第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第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启动学生联想、想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的几种方法,还很不成熟,且方法也较单调,相信以后会逐步改进的。

纵观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知识论,单调论仍很有影响。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冷冰冰的教学,课堂上一滩死水,学生的厌恶情绪与日倍增。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语文课堂基本上被如此局面统治着,若不改革,必将误人子弟。情境教学正是打破这一僵局的重磅炸弹,破旧立新才是出路。我有幸加入了情境教学探索者的行列。以上见解只是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供大家商榷,我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让我们共同为情境教学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