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她扎根在农村小学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盖起了几间教室;半个世纪后,她的4个儿女再次走进这所倾注她全部心血的学校捐资助学……只因为她晚年经常说的一句话:“农村办学不容易,环境艰苦条件差,莫忘常去烟墩小学看看,看到有困难能帮就帮!”;;GG9月13日上午,合肥市包河区烟墩小学来了5位特殊的老人,他们是烟墩小学第一任女校长潘佩如的子女。

为了完成母亲临终前的叮嘱,潘校长的4个子女在母亲100岁的纪念日前,回到母亲生前一直惦记的烟墩小学捐资助学。昨天下午,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潘校长的小儿子高飞先生,“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母亲临终前在医院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说,‘我的农村教育计划还没有实现,农村很需要老师,我们到农村去……你拉个车,我躺在上面,在车上挂块黑板,我们到农村去教书,走到哪教到哪……’”

自学走上教师讲台

潘佩如出生在包河区东大圩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因为家里穷,家长又重男轻女,所以她一直没有上学。民国20年,潘佩如的家乡发了大水,她和母亲坐大盆漂到省城三孝口附近,并在那里定居,以做钢丝网为生。

在三孝口附近有一个姓蒙的女先生开了一家名为“蒙馆”的私塾,不识字的她对知识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渴求,经常到那里溜达。后来蒙先生得了肺病,因为痰多比较难以应付,很多人都不愿照顾她。潘佩如就主动要求照顾她,不要其他报酬,只是希望能跟着蒙先生认认字。蒙先生和她几个女儿非常感动,就在授课的时候让她旁听。

3年后,蒙先生去世了,潘佩如就接任了“蒙馆”的私塾老师,从此走上教师讲坛。“在那个战争年代,母亲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热衷的事业。”高飞先生告诉记者,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4人到处逃难,到一个地方就办一个“一人学校”。“解放后,母亲回到合肥进入了公办学校。当时,上级教育部门让她到条件还不错的南门小学任教,但是她坚持要回农村教书,最好是自己的老家东大圩”。

当时东大圩还没有学校,于是潘校长带着4个孩子来到刚刚建立的烟墩小学任教。“但是她还是不死心,最终还是把大姐送到大圩教书。”提起母亲的“执著”,高飞先生笑了,“母亲毕生就是希望农村的孩子有学上,特别是女孩子。虽然当时大姐每个月只拿一点谷子作工资,但还是在母亲的影响下,为白天没时间上课的女孩子开起了夜校”。

是严母更是好老师

“1950年潘佩如先生接任了烟墩小学的副校长。”曾经与潘佩如同事过的陆老师告诉记者,当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有学上,潘校长省下每月22元的工资,东拼西凑从亲戚朋友家借了一些钱,给学校盖了4间校舍。为了给孩子们腾出更多的校舍,她不顾农村封建迷信的阻挠,毅然带着其他老师和学生砸了学校附近破庙里的菩萨,把破庙改成了教室给学生用。

据陆老师回忆,潘校长对学生和同事特别和蔼可亲,但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严厉,“尽管她已经40多岁,还带了4个孩子,但对我们这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毛头小子特别照顾,记忆最深的就是在和她共事的几个月里,我一次都没有煮过饭、洗过碗,每天早上她还起得很早,给我们做早饭”。潘校长经常会从微薄的收入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家里条件不好的学生买学习用品,“她从不打骂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出了错,她会给学生补课,直到教会;如果是行为和思想上出了问题,她会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

“但是她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高。”陆老师告诉记者,从小学开始,孩子们的衣服袜子都是自己洗的,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在她面前站好说,“妈妈,我走了;妈妈,我回来了”。“记得有一次好像是高飞当时没有站好,她就批评他,要他以后跟任何人说话都要有礼貌地站直了”。

虽然有些严厉,但潘校长在4个孩子的心中永远是最伟大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边摸索教学,一边拉扯我们4个孩子,真的很不容易。”高飞先生动情地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自己农村教学的梦想,母亲还义务开办了农村夜校———扫盲和教女孩子认字,“那时侯农村没有电,母亲就在废弃的墨水瓶里灌上廉价的豆油给学生用……她每天回到家的时候,我们早已睡着了”。

一家三代九位教师

据高飞先生介绍,除了他自己在省教院当教授之外,他们家还有8位老师———母亲、两个70多岁的姐姐、两个姐夫、远居加拿大的哥哥及姐姐们的两个孩子。“这都是受母亲影响,因为母亲一直有个遗憾———过早地退下了讲台”。

“后来母亲被调到竹西小学任教。当时学校的校舍是瓦房,下雨的时候经常漏雨,母亲就带着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去修屋顶……在检修时,她从房顶上摔下来了,医生诊断是严重的脑震荡,最后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讲台。”高先生告诉记者,“1989年母亲去世的时候,尽管她当时嘱咐不要声张,但还是有100多个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和她告别。虽然母亲没能实现自己的农村教育梦,但这些年我们兄弟姐妹和她曾经的学生一直在努力!”

今年夏天,潘校长远居海外的大儿子回到合肥,兄弟姐妹4人决定在母亲100岁纪念日的时候以捐资助学的方式纪念母亲。“所以我们就回到烟墩小学考察,并为他们添置了一些教学运动设施和图书。虽然这只是很微不足道的捐助,但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支援农村教育的行列中,给更多农村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

再过几天就是潘校长100岁的纪念日了,用潘校长4个孩子的话说,“我们相信终有一天母亲的梦会实现———农村的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