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9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减法运算性质,并举例解释其现实意义。

2.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简便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形成猜想

1.提出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简便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观察下面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想法?后商两个能凑整,加起来再减,对不对?试一试。

810一64一36

(3)全体试做。两位学生各用一种方法板演。

①810一64一36 ②810-64-36

=746一36 =810一(64+36)

=710 =810一100

=710

2.形成猜想。

(1)观察式②的第一步,用一句话说相等关系?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方法来验证或反驳这一猜想?再用举算式的例子,用前面方法验证;举实际例子验证。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学生分组分别用算例和现实例子验证。

2.反馈共享。

3.形成共识。

4.共同考察。

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04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38千米,第二小时行了62千米,此时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1)学生审题后,尝试列式解答。

(2)反馈:学生上黑板板演。

104-38-62 104-(38+62)

=66-62 =104-100

=4(千米) =4(千米)

(3)分析两种方法的数量关系。(请板演同学说出两种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第一种方法逐步计算,求出剩下的路程。

第二种方法先算共行了多少千米,再算还剩下的路程。

(4)小结:这两种解题思路都求出了同一个量:还剩几千米。而且结果也相等,说明这两式是等效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板书:104-38-62=104-(38+62)

(5)这个等式,用文字怎样表达?通过这个例子的考察说明了什么?

(三)推广应用

1.填充。

513-76-24=513○(□+□)

1048-161-39=1048-(□○□)

1487-316-153=1487○(□○□○□)

2.基本训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备题。

1184-68-42 2348-54-46

3576-133-67 41054-387-113

校对答案,学生自我检查,找出错误原因,及时订正。

3.综合训练。

①74+87+26+13 ②5347一347一97

③687一113一87 ④3805一598

(1)学生试做。

(2)反馈校对。

(3)小结:注意观察数据特征,怎样简便怎样算。

4.发展训练。

①2864一37一42一21

②3862一319一182一481一218

(四)自我反思,形成学法

1、这堂课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对你的计算有何帮助?

2、你是怎样发现的?分成几步?

一、猜想 二、验证 三、应用 四、反思

(五)作业:《作业本》[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