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这本书围绕职场人士抱怨的主要方面,以精练的文字,结合经典案例和哲理故事,指导职业人士改变自己的心境与心态,做一名永不抱怨的员工。

这本书提醒我们:每一份工作都无法尽善尽美,令人称心如意。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因此,不要总是一有不适就埋怨连天,应该学会利用周围的一切条件和资源来提升自己。俗话说:“对工作有利的,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任何人在开始工作时如果能记住这句话,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一看到书名就觉得好有哲理——《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不经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啊!真正的强者不会去抱怨现实怎样,而是努力地改变自己,从而获得成功!但在充满着烦恼的漫漫人生之路上,又有多少个称得上是真正的猛士?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与其抱怨工作的种种不如意,不如改变自己对待工作的方式和态度,用自己的行动点燃心中的蜡烛,照亮通往成功的旅途。因此,不要轻易抱怨。如果你经常抱怨,就请改变自己吧!用行动、用实干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价值。

记得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东西’不外乎两种:穷人和抱怨,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鸡和蛋的关系——贫穷(抱怨)孕育了抱怨(贫穷),抱怨(贫穷)又孵化了贫穷(抱怨)。人们越穷越抱怨,人们越抱怨越穷。”

这句话虽然很难让人接受,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试想人们为什么要抱怨?就在于人们普遍认为抱怨能为自己带来某些好处,比如同情,也许还带点认可。但是,除了这个好处之外,我们却失去了更多,试问,有谁希望和一个整天只知道抱怨的人深交?有哪个老板希望自己的员工一遇到困难,不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的抱怨?就像哲人说的那样,事实上人们不仅“越抱怨越穷”,还会由于抱怨招致一连串的麻烦。到头来,反倒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大家都知道祥林嫂的故事,那个可怜的女人一生坎坷,两任丈夫都因病去世,儿子也惨死狼口。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她逢人便讲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逐渐被乡里人所厌恶,甚至远远地见到她便躲开。再后来,连东家鲁四老爷也厌恶她,先是不让她插手祭祀,后来一怒之下将她赶出鲁家。流落街头的祥林嫂,很快便结束了她贫穷、艰难的一生。

祥林嫂开始确实获得了一些精神上的同情和一点物质上的帮助,但那不是因为她的抱怨,而是基于事实的基础上,人们认为她确实需要这些帮助才提供的,后来,她却因为过度的抱怨而让人厌烦,进而失去她的一切,最后连死去都无人悲伤。当然,祥林嫂是旧时代的故事,她的死,不能仅仅归于抱怨,还有旧时代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但我们这里只讲个人心理心态问题,不涉及社会制度。可见,抱怨不但不会带来好处,还会让人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生活中如此,职场上也如此。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

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送货物。那天的天气很炎热,农夫汗流浃背,只想早早地完成任务。突然,就在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向前行驶时,前方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直向自己的方向。眼看着就要撞上了,可是那只小船却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样子。

农夫叫道:“让开,快点让开!快要撞上了!”可任凭他怎么叫,那只小船依然没有让开的意思。农夫便手忙脚乱地划,希望避开。但就在此时,两只小船撞上了。农夫彻底被激怒了,他怒目审视着对方的船,可是他吃惊地发现船上空无一人。

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怪、怒吼的对象只是一直空船。他们不会因为你的责怪、怒吼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你而改变自己。那么你的抱怨只是多余,连同情也得不到,我们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当我们抱怨珠穆朗玛峰的高大和危险,为什么不选择攀上顶峰征服它?当我们抱怨人生路上的崎岖和艰难,为什么不拿出努力的铲子来铺平它?很多时候,怨天尤人只是一种平庸无能的象征和标志!

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抱怨过程,不如改变结局,总有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也许路上布满了荆棘,但是我们有用努力做成的铲子,用汗水铸成的镰刀,怎会畏惧小小荆棘,点点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