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要求学生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为此,首先要学会查找资料。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却存在不少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看法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一、信息素养的意义及其内容

在一些能“把握信息时代脉搏的人”的眼里,信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全球信息化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改造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能力,这就是信息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都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2000年10月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要想成为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可以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二、小学生所需要的信息素养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局限,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三个方面都是很薄弱的。信息意识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就可以了;文化素养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深远意义。因而,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正是语文教学努力的主要任务;信息技能的培养,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信息技能是个人信息素养的核心。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表明,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并未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大语文观"的提出,引导语文教学课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正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力证明。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限,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所有这些都是着实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

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只有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其目的。因而,我常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

(一)、信息意识的培养

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一些能够恰当运用已有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模范学生,并采用多种渠道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予以鼓励,这样就会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信息的确定

信息的确定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解决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我上一节阅读课,通常一篇课文的篇幅不短,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确定信息问题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忽视。

如在学习《朱鹮飞回来了》一课,我带着学生一起体会确定信息的过程。首先我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朱鹮是吃什么的?它的样子是怎样的?朱鹮有什么生活习性?朱鹮既然是珍贵鸟类,肯定数量不多,我们国家有吗?为什么说朱鹮飞回来了?……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我引导学生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三)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获取指的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比如《捞铁牛》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为什么捞铁牛?是怎样捞的?是谁捞的?……我引导学生明确:打捞沉到河底的重物现在不是难事,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科学技术还很落后,没有任何打捞设备的宋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当时铁牛又是怎样捞起来的呢?信息需求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和学生讨论去查找。比如:报刊杂志、图片、图书、因特网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开始使用的重要的信息来源还有网络资源等等。

(四)信息的整理

信息的整理指的是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聆听、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因为有了明确的信息任务,有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时,我经常组织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这个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例如《五彩池》一课的教学,在课前我出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后,首先布置了学生在中国旅游网站、四川旅游网站和报纸杂志等去查找五彩池的资料,查找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查找光的折射原理,查找网上和有关资料人们赞美五彩池的文章等。然后,在同学们找来了相关的资料后,我要求他们根据本课的学习任务,对相关信息自主进行分类筛选,合理取舍,然后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有条理地整理出来,以备上课回答老师提问和完成作业之需。

(五)信息的集成(加工和表达)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

完成这个环节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和示范。比如,学生说他查到了朱鹮这种鸟全身呈白色,额和眼睛周围为朱红色,嘴为黑色,长而略弯,腿和爪为红色。生活在水田和沼泽地区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说:我特别想知道朱鹮在许多国家已经绝种,为什么在我国还会有呢?从而引导学生从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去说去做。

又比如《小狮子爱尔莎》一课,学生查到有关狮子生理特点的资料。却同时产生了疑问:凶猛的狮子为什么能在家里饲养?三年里“我”为什么能与狮子和睦共处?“我”和狮子在共同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后为什么又要把它送回大自然?这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大多数学生迷惑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在自己查到的信息资料来解答。这是涉及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等问题,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的描述,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对此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去说。学生的思路打开后,同学们能结合人的特性去理解动物——动物也有“感情”——失去“母爱”的爱尔莎在“我”的悉心喂养、耐心驯导下,也产生了人与人一般的情感——从而,理解了小狮子爱尔莎“一个劲蹭我”和“它总是用两只爪子轻轻地抱着我的脖子入睡”。从而理解了文章的要旨,明白了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增进了环保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六)适时的评价

这个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旨在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达到指路的目的。因为大家都能交流,因为有具体的事例,你说说那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的好,我讲讲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等等。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相得益彰,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如讲授《和时间赛跑》,同学们收集了诸多信息资料,尤其以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和名言为最。此时我引导同学们进一步评析哪个同学收集的最好,与我们学习的课文联系最紧密有哪些。同学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互相交流,争相发言,各抒己见,好不热闹。通过讨论与交流,大家明确了课文中心要旨,懂得“只有一直与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要求同学们,在信息摘抄本上,摘抄你自己认为好的名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简要记录一两个著名故事的梗概。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道理,又积累了素材和基础知识,真是一石三鸟。

此外,还有其他好的方法是引领学生重新回顾某一信息运用的过程,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学生的进步也就会更快了。

四、收获与思考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旧的教育模式过分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特点。学生缺乏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为改变这一现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解放孩子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让收集信息成为孩子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真实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为此,我在训练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上尽可能地做到了①学习内容--让学生自选;②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③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更真实了。

第三、体验成功喜悦,增强探索欲望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的确,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收集、整理、集成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也常常在这过程里体验到成功喜悦,从而又刺激了他们的再探索的欲望。从而拓宽了知识面,构建了新知框架。

第四、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几个环节中,尤其是信息的集成和评价阶段,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遇的群体中,自主地探索,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小组内交流这种合作性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一般都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核心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一般是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在信息素养得到培养的同时,学生的群体协作能力就得到锻炼。

主要参考书目:

1、朱正义《教育创新论》2002年1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2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