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一位老师用拆字的方式给出了定义: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分成小组进行合作,互相学习的一种形式。孙主任夸奖这个定义下的好,便于理解,言简意赅。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小组合作呢?如何使小组合作更有效呢?

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后,下面咱们先来分析一下当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这个不充分包括了思想上准备不充分和操作上准备不充分。 2.要求不到位,做而不舍。这个包括没有明确宣布要求,没有及时宣布要求。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什么样的情况适合小组合作呢?1.学生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能力解决时。2.有探讨价值的问题。3.学生学习时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出或者意见分歧较大时。4.进行知识总结或者探索知识规律时。5.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6.重点、难点知识。

我们在教学操作中,很容易把“合作学习”片面等同于“小组讨论”。未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指导合作方法,表面“合作学习”,实则“不合作”。而老师又缺乏充分的教学准备。讨论内容、讨论时间、讨论时机、讨论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做到更好,更高效,我们必须做到:分组的合理化,分组应该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要明确分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合作。教师要明确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教师是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当然合作技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可以后天训练养成的。只要着重培养学生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就一定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