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是一节较难把握的课,对于此节课,恐怕在所有教师的心里都有两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如果张齐华的《圆的认识》让我们领略的是数学和文化水乳交融的美,那么华应龙的《圆的认识》则是让我们体会到大器天成、大巧若拙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突破?我想根据教材设计有效数学活动,利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自主构建对圆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或许是个选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我们利用有效数学活动,促成学生有效地学。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再一味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真的发生。通过什么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的发生呢?学生的经验是关键。激趣和唤醒已有经验,能够激活学生,能使数学学习自主走向深入。教材中,对比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的异同,如果直接将此问题出示抛给学生,可能学生也能回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也能基本符合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但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多少显得有些无趣无味。在此设计快速摸圆的游戏环节,能够使学生瞬间产生学习冲动,热情高涨,积极调动对圆特征的已有认识,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教材此处的设计目的。

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向是积累经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要经历数学活动,在小学阶段,尤其要从基本的活动做起,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设计了两次画圆的活动。首先,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合理的创作一个圆。利用这一环节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画圆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可以怎样画圆,也能在画圆的活动过程中凸显出圆的特征,利用学生的汇报,教师的“线可以画圆,圆规可以画圆,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在自主画圆中初步感知圆的基本特征,体会画圆的一般方法;其次,全体学生使用圆规画圆。再次画圆的活动设计,是为了服务于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如何使用圆规,学生在此就能更有效体会画圆时定点作用的圆心,两脚之间距离的长度不变的半径和直径。

学生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离不开数学活动经验,离不开有效地数学活动设计。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于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活动当然得“动”起来,眼动、手动和脑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抽象、猜测、推理、反思等过程,将学生活动时的经历、体验、感觉上升为学习经验,个性的转化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