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直线性看问题,非左即右,非对即错,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工作,很少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在新的课程中,每一种材料的提供、每一个区域的创设、相同主题的不同做法、不同教法的分歧,教师们都要问:目的何在?是否将幼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由过去片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改为整体看问题,由个别完成任务的意识改为与人合作,小组完成任务。将整合的新观念融入工作中,学会整合孩子过去与现在的经验,整合空间与材料,整合教材与兴趣,创造新的方法,使工作不断做得更好。

在实际课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又是课程的执行者、评价者。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让教师参与课程内容的制订,利用和搜集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料,共同讨论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规划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使每一个教师都清楚地知道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主动性,培养和调动教师的工作兴趣及积极性。如:我们每选择一个主题题目,都先要求教师用心观察幼儿对哪些事情感兴趣,还可以直接与幼儿交谈,去问幼儿希望讨论什么主题,还可以征求家长的意见。题目定好之后,要求教师们广泛阅读资料,然后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在这个主题里孩子们可以获得哪些经验和概念,每个经验概念的建立通过哪些活动统整获得,并设计出主题思路网络,使每个教师都知道一个主题应从何做起、怎样做,从而形成新的工作习惯。因为只有意识、知识、技巧三方面的结合,才能形成习惯。

只有形成了新的工作习惯,教师才能从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转变富有成效地工作。

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宗旨。

根据“学习者中心”的理论,教师培养工作要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宗旨。它包括两层含义:

1、 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在成长过程中,教师要自我向导、自我管理。

传统教育机构中,教师的学习是由园长、助理来计划、控制、监督的,教师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两者的意愿与信念往往达不到契合,使得教师没有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让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充分地自我向导,教师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应该由教师自己来思考和做决定,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宜、可行的成长计划和学习方案,系统思考自己该学什么、为什么开始学这个、何时开始;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的人;多方搜集证据以证明自己的学习是否完整及成功,逐步实现自我管理,从而使教师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要尊重和满足教师的个别成长需要。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每个教师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在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有所不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那么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目标也应与他真正意识到的个人专业需求相关,与他的经验、能力相配合,而非统整划一地将所有教师放入同一个模式里。因此,幼儿园要考虑如何提供满足不同需要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