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家规,是基于你自己的情绪,还是孩子的感受?

制定家规的时候也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了解自己为人父母的真实心理。

比如,家长期待孩子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子上吃饭,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培养教养的方式,但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只是为了让自己心里更舒服一些,少一些麻烦,或挣得一份脸面。“实际上,制定这个家规的基础是基于你自己的情绪感受,你忽略了这个年纪的孩子规规矩矩坐在桌子上吃饭,感受并不是很好。规矩也可以是改进式的,可以学会认清孩子的性格,一点一点地改变对孩子的期待和引导。”

胡连新分析称,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的是,有时孩子违反规矩就是为了让你生气,“因为孩子也需要控制权,也有掌控欲。当孩子发现只要他违反规矩,你就会有情绪,就会骂他会指责他,他就明白,只要我不遵守规矩,我就可以控制爸爸妈妈的情绪。因此他就会想尽办法来破坏规矩。”

因此,家长此时应该解决的是自己的情绪。为人父母都知道,焦虑得越深,表明对孩子的爱越真切。“只不过我们要学会怎样平静地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不是用焦虑情绪来代替对孩子的爱。”

胡连新提出:除了认真学习有关情绪能力和性格发展的常识外,一个简单的建议是,为自己的焦虑情绪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出口,避免把这种焦虑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担他不应该承担的外在压力。

三、为何我总想让孩子做作业不再磨蹭?

家长:孩子上三年级,每天在家做作业都磨磨蹭蹭很久,不知道他是什么心理,到底怎么说他劝他才有效?

调整自己的情绪,用具体的、非评价性的描述语言与孩子对话

我们对孩子的管教,往往会出于我们自己情绪的影响:情绪好的时候觉得他慢一点也可以接受,但当情绪不好时,就觉得他稍微慢一点,就变成了磨蹭,怒火中烧。因此,胡连新建议,在说孩子之前,家长首先确认是不是因为自己当时的情绪比较急躁,才会觉得孩子磨蹭。

“如果是因为孩子做作业相对比较慢,我认为不要用‘做作业磨蹭’来定义。你可以告诉自己,也告诉孩子,他做作业比我预期的时间要长50%,预计只需一个小时,他却花了一个半小时”。在胡连新看来,这种具体的、非评价性的描述性语言,首先本身能对孩子的问题起到纠正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