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于1892 年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在他上中学的时候,正是辛亥革命前夕,各种思潮风起云涌。郭沫若向往革命,崇拜革命党人,深信只有他们才能拯救中国。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独立”。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郭沫若和同学们带头剪掉了头上的辫子。但好景不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郭沫若决定东渡日本寻求真理。

1915 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郭沫若闻讯后与友人立即回到祖国,呼吁政府不要妥协,甚至作好了参军抗敌的准备。五四运动爆发时,为了响应国内的斗争,当时正在日本的郭沫若与一群爱国留学生组织起了爱国社团—夏社,计划撰写一批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文章,油印之后投寄国内各学校和报馆,进行爱国宣传。大家捐款买了一架油印机和若干纸张、油墨,便正式开工。暑假期间,郭沫若的住处如蒸笼一般炎热,但他却毫不在意,一刻不停地工作。当他终于将自己心血的结晶 —一卷卷爱国抗日的宣传品亲手投进邮筒时,仿佛觉得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发射了一排排炮弹,心中得到了无限慰藉。

1921 年,郭沫若创作和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女神》,震动了诗坛。《女神》收集了郭沫若的54 篇新诗。这些诗歌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其中的《凤凰涅槃》向人们预告了旧中国必将灭亡、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景,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后,郭沫若又连续创作了很多部话剧,其中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代表的《卓文君》《王昭君》《聂嫈(yīng)》三剧,表达了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和爱情、关注妇女解放的强烈愿望。这批剧作以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和豪迈热情的气势,鼓舞着追求新生活的青年投身于社会变革。

1927 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大肆杀害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郭沫若大胆地公开批判蒋介石。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通缉他,郭沫若在周恩来等人的关怀和帮助下流亡到国外,直到抗日战争开始,他才告别妻儿回国抗日。

艰难的环境从来没有令郭沫若气馁,他总是坚持战斗着。面对气势汹汹的外敌、软弱贫困的国民及残破不堪的祖国山河,他将满腔热血化为催人奋进的文字,写下多部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和散文,激励国民奋斗、奋进。

郭沫若努力用文学的感染力去唤醒国人,以新诗的感召力为这个时代呐喊,成为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