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的课堂,不只是简单的课堂,更是高效的课堂。其背后的思想内涵是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往往过多的考虑教师怎么教,忽略学生会怎么学,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力求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学习机会进行探索活动的课堂。简约的课堂最终达到:正确的教学观念和高超的教学手段相配合,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文艺汇演》单元《锣鼓声声》一课时,课前备课时认识到本课是声、光单元的第一课,其核心任务是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后续一系列探究的基础,能否在本课中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探究,将直接影响到本单元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尝试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推进简约的、高效的课堂应用以下策略。

一、集中探究主题

主要是突出重点,切口小,研究深──体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要确定一节课的核心探究活动,在教学时给予充足的探究时间的同时,探究材料也要呈现结构性,尽量让学生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就学生的前概念而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就是一个物体敲打另一个物体就而产生的。拍手也好,敲桌子、搬凳子、吹哨子也好,其最终的思维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实际上,有的物体发声时振动很明显,有的物体发声时振动却不明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材料的结构性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选择以橡皮筋和尺子作为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核心材料,将鼓和音叉作为放大物体振动现象,验证声音产生原因的辅助材料,最后以锣为补充材料,通过停止振动而声音停止的现象,引发学生产生逆向思维,加深声音产生原因的认识。这一过程中,核心材料帮助学生建构初步的科学概念,辅助材料协助学生对科学概念进行有效巩固,而补充材料则进一步验证了科学概念。教学中就地取材,因人而异,在学生分组探究活动的材料上,进行了大量的缩减,只提供给每组学生一把尺子和一根皮筋,引导学生对两种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细致观察与生动地描述,使学生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