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德育“婢女化”的表现

德育在我国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我国教育历来一直存在着泛道德化的倾向。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在实践上实际包括了学校智育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劳动教育等。这种宽泛的德育在我国有着极为深远的教育实践传统,也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在中小学语境中,往往把教育专指德育、教学则指智育。杜威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因此德育本身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存在的自身目的。我们必须正视德育“婢女化”的危险倾向。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德育“婢女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德育矮化为学生管理。在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部分学校将德育矮化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即仅仅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必须开展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而不是本质上的育人。无可否认,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德育决不是仅仅等同于工具层面的课堂纪律、安全事件的处理和对违纪学生的处罚,这是对德育自身的矮化,也是对德育的一种亵渎。这种思维具有极强烈的将德育仅仅放在为智育铺路的角度,这种管理化倾向的德育,本质上背离了德育的鲜活性和正义性。

德育蜕化为德育知识教学和考试。德育本身是建立在对个体道德价值观、人生观、行为习惯等的塑造和培养基础之上的,虽然德育本身需要一定的知识来支撑,但德育绝不等同于简单的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知识的传授仅仅只是德育过程中的一部分。而德育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实践、体验和强化,并自我构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如果德育蜕化为德育知识教育而导致学生机械记忆道德知识以应付考试,如果学生道德水平的认定取决于道德知识考试成绩的高低,这种德育实际上已经完全背离了德育的自身目的,已经被自我否定和自我消解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