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其培养

1、细心。即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所以观察不仅要亲眼看,还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观察,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把所要观察的现象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耐心。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实验失败,需要再实验重新观察。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3、多思。在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不动脑筋,不积极思考,即使是新奇的东西放在眼前,也会错过捕捉的机会;而处处留心,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可以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获得重要的发现。因此,观察后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做出合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4、求实。对观察结果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改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如果实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改进后重新再做,直到成功为止。

5、应用各种感官和仪器。

只有尽量应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完整、鲜明、精确和生动的事物形象,才能对事物理解得更加深刻。要告诉学生,应用各种感官直接进行观察是很重要、很方便的,但有时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测量温度,就必须借助温度计。因此,只有运用仪器,扩大感官功能,才能推动认识的深入发展。如显微镜、放大镜就大大增强了视觉的功能;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比用触觉试水温就可以消除误差。

(三)指导学生有顺序、全面、深入地进行观察。

要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做到观察有“法”、观察有“序”。在教学中,我交给学生这样几种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