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着板书让学生齐读)

生:(齐读)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师:请用板书上的三个词,并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结合文中内容讲一两句话。

(学生练讲,指名讲。)

[评析]

1.静心。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教师首先要宽容对待,让其牵出课堂亮点,然后静心等待学生的诉说与心灵的碰撞,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交流与小结提升。在上例中,当执教者完成复述课文准备进行下~个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异音”——诸葛亮与周瑜谁是英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交流下去,这是教师能力的体现。

2.静思。课堂出现“亮点”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静心思考。“诸葛亮英明在何处?要结合文中语句来说。”学生通过阅读与回忆,找到自己的理由,并进行思考。这种阅读期待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巧导。《草船借箭》的执教者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在引导方面,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了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等高明之处和周瑜的“诈降计、知地利、伪装法”等不凡之处。同时,该教师在细节方面也做得格外严谨,巧以疏导。他先让大部分学生结合文中内容说说诸葛亮是英雄的观点,在解决文本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第十册的《赤壁之战》与联系《三国演义》中有关故事说说,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对周瑜有了正确的认识。最后用如此英明的周瑜在诸葛亮面前却显得“小巫见大巫”,更加衬托出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最后回归文本,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描写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

4.巧借。该教师借助两种“英雄观”的争论,为课堂提供了活力和创造力,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课堂可能就不会有精彩纷呈的讨论场面。另外,执教者借助《赤壁之战》与《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让周瑜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慢慢高大起来。周瑜越有能耐,越能衬托出诸葛亮的英明,这一点也只能从课外“猎取”,因为从文中无法体会到。因此,在学生困惑时,我们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