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

1、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

绝大多数学生听课较专注,但仍有少数学生虽然遵守了课堂纪律,思维却没有跟进学习过程。

2、学生合作情况描述?

学生喜欢参与合作学习,合作氛围较好。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仍然是优生占主导,有些学生在合作中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研究。

3、学生学习效果描述?

通过对惠特尼做法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生基本明白了什么叫“标准化方法”,并能将理解运用到现时生活中。通过生产毛瑟枪两种方法文字上的对比,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出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及“标准化方法”的进步之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导致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较为缓慢。

4、哪些学习设计满足了学生需要?

(1)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标准化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生产毛瑟枪两种方法的不同。

(3)尊重学生例举。

在结束生产毛瑟枪两种方法对比这一教学环节时,马琪的手一直高高举起,刚才的总结她似乎还有观点没有表达出来。为了尊重她的感受,于是请马琪说一说自己还有什么想法。果然,马琪对两种方法又进行了对比,虽然她的语言很琐碎,但想法却很好。她说以前的毛瑟枪只有铁匠才能制造,制造方法难度高,过程也很复杂,因此一人只能制造一把枪,而现在只要学习掌握了简单的生产和组装技术的人,就能生产毛瑟枪,非常的简便。由此可见,学生潜力是无穷的,就看教师是否给他们发挥的机会。

(4)本节课的异类观点(学生姓名、观点)无

(5)这节课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

在合作交流中拓展了思维。

(6)意外发现哈天宇、杨红龙的闪光点。

(7)对于曾明威,关于上课虽然不破坏纪律却不参与学习的事情,课后应该找他谈话。

关注自己

本节课我讲授的时间有多少?大约25分钟

2、我在教室里是怎样走动的?

绝大部分时间在讲台教授,一定时间作环形走动,参与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但也喜欢停留在右下方的过道上。

3、师生交往互动状况,改进措施。

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当学生意见没有表达完整或不准确时,教师总是不由自主帮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补充,抓紧时间进行下一个环节。

改进措施

1、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难点。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留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表达。

2、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

哪些片断值得仔细的咀嚼?

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7、8段,找出表现惠特尼做法的句子。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按顺序”“指导”体会“统一的组装过程”;抓住“分别”“形状大小都相同”体会“成批生产标准化零件”,从而理解到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方法就是“先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将标准化制造毛瑟枪的方法和18世纪以前的方法作对比,体会标准化方法的先进之处。在这一环节中,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铺垫,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很容易地总结了两种办法的许多不同之处,大大超越了文本内容和教师的预想。如,有的学生认为以前的毛瑟枪必须需要一个既能制造所有零件又能安装的铁匠,而现在标准化的生产,只需要工人即可,使生产更加简便;有的学生还认为,之前的铁匠生产一个个的零件随意性较大,相对标准化方法容易浪费资源……学生思维之花的闪烁,正是源于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而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又源于对文中关键性语句的体会。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性的品词析句,有利于对文章中心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教学中的生成有哪些?

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及对于制造毛瑟枪两种方法的对比结果。

6、导致我心情不佳的事件?

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缓慢,不能积极回答问题。

7、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在哪些方面我将做得更好?

如一开始让学生体会惠特尼的做法时,由于缺少对18世纪前毛瑟枪制造方法不足之处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及时进入状态,不知道从何下手抓住哪些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其次,对于对“分号”的认识的渗透,教学中处理得比较生硬,导致学生认识不深。教学中环节设计还不够清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仔细分析,改进方法。

8、其他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板书的设计,如何能够能精炼地反映出课文的结构和教学的意图。

五年级上册《他发明了什么》教学反思

10月,在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我执教了《他发明了什么》。当我再次审视这堂课,感受颇多!

第一个感受就是,这堂课上得很不成功!客观的原因自不必说了,说说我在这堂课中暴露的问题吧!记得那是在检测预习的环节,我预设的是5到8分钟结束检测,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班孩子的预习效果会是那样,于是,在这个环节,我多停留了一会儿,而正是这儿的多一会,导致了后面的环节时间不够,重点不够突出。之所以会出现检测预习的多停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的临场应变能力太弱,第二个,是因为我的一些教学观念,我在准备赛课的过程中,看了一些光盘,那些老师,尤其是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语文课就是要重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评价这个教学手段,不能形同虚设,要实实在在。老师不能忽略课堂存在的一些突发问题,不然,这个课就是上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给学生上的。可惜,我对此的理解很肤浅,也直接导致了我在这堂课中运用上的生疏,不过,我为自己感到高兴,虽然,这次我的课失败了,但我相信,我以后的课堂会呈现更多的精彩!不是有句话这样说的吗?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个感受就是,我在准备赛课的过程中,教学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正如领导所说,不管此次结果如何,走过了这一次,我们都比以前更加地成熟了!首先是对于课堂评价语言的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德国的教育家第多斯惠还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真诚地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恰当的点评,我相信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并真正的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平常,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自己也不太注意评价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做得很不够!有时候,不知不觉会忽略他们是鲜活的生命,需要老师的语言给予适当的浇灌,看了很多名师的课堂后,我才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每个孩子都需要去激励,去唤醒,去鼓舞啊!课堂评价语言,除了需要多学习,多积累,我想,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然之间,以前的很多话在这一刻领悟了,比如“要变先变观念”,“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石”等等。其次是对于互动的体会。以前,也常常听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词汇。那时,真的不太清楚怎么互动。看了窦老师的课,我知道了什么叫互动。其实,我们在课堂中,常常很忽视互动,比如说,一生读文后,请另一生评价,评价的学生常常忘记他是在和读书的同学交流,因此那种感觉就是走走过场,评价就成了一种形式,而并没有通过评价达到应有的作用——让读书的人知道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读的不太好。老师也常常蜻蜓点水,评价走得很不实。

我想,真正的课堂,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的,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情感上,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提高,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他发明了什么》有感

上周,我们学了他发明了什么这一课, 我的总感受很深。

这片课文通过写惠特尼发明了“标准化”生产方式的过程,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揭发了“发明创造不只是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方法上。”

老师还让我们用分号造一个句子,我造的句子是:我们的教室布置得非常漂亮,左边是红花台,上边写着七个大字:做一片美的叶子;右边写这八个大字:亮我特色,展我风采的这是让我们的作品在这展示的;后面是我们班级的班级心语,上面贴着我们想的什么。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的感触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