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为学生创设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描写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空,培育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张扬个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好感受,提高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信息迅猛发展,各种资源层出不穷,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信息化的社会赋予小学语文教学的新使命。这一新生事物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学习方式,备受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但是在语文学科课堂上,该如何开展、如何运作,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一改传统的“灌输”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一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阔空间,在教育实践中回归了学生的天性。

一、拓宽空间

研究性学习有其现实性、开放性,其内容源于课本,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凭借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小语教材题材多样,蕴涵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融入现代思想理念,注入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其中可供研究的非常广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或学生的疑问之处,或文章内容丰富之处,或隐约朦胧之处,或思想深刻之处都可确定为研究内容。如教学《莫高窟》一课,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教者以让学生出“手抄小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收集、整理、编写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出一份有中心有内容的手抄报。这一安排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能力。“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从学到的课文中得以延伸,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源头在社会生活中,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为学生创设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描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对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被置于核心地位,为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创造了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学会发现、学会探究,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让学生继续研究小稻秧在以后的生长历程上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又是如何脱险的呢?可以去问自然老师,或者去问农民,也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这样开拓了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天地里自由翱翔。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