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果树栽培技术有不少新成就,重要的有下列几点。根据《西阳杂俎》记载,由国外和边疆地区向内地引进的一些新的果树种类和品种如海枣、扁桃、阿月浑子、树菠萝、油橄榄在各地已陆续栽种。唐末《四时纂要》中记述的嫁接理论和技术比《齐民要术》又有所进步。《四时纂要》“一月接树”条中说:“其实内子相类者,林檎、梨向木瓜砧上,栗向标砧上,皆活,盖是类也。”即已能从种子的形态结构上观察出亲缘关系的远近和嫁接亲和力的强弱,为嫁接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发展。现代嫁接技术上使用的术语“砧”也是此书首先用于嫁接上的。太湖洞庭东、西山是我国东部沿海位于最北部的柑桔产区,唐代已逐步形成。所产柑桔当时作为贡品。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直观经验的积累,利用湖泊有利小气候向北推进柑桔区的一项成就。《隋书·五行志》:“文帝好食柑,蜀中摘黄柑,以蜡封其蒂献之,香气不散”,实为果品贮藏保鲜技术上的一项可贵创造。猕猴桃在唐代已开始栽培,有岑参诗句“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为证。我国葡萄采用扦插法繁殖也始于唐代。

蔬菜栽培技术比较突出的成就,一是食用菌的栽培。我国很早就知道真菌门担子菌纲中的某些种类可供食用。关于人工培养食用菌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四时纂要》。从该书“三月种菌子”的记述看,已经知道食用菌的生长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和选择适当的树种;还知道“有小菌子,仰杷推之”,以帮助菌种扩散,促生大菌的方法。再就是人们已利用地热资源进行蔬菜的促成栽培。如王建《宫词》写道:“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可见栽培效果颇佳。

中唐以后,茶的栽培有显著发展。种茶区扩大,制茶业也较发达。据《茶经》、《新唐书·地理志》、《唐国史补》等文献记载,全国产茶地有五十多个州郡。在茶树栽培技术方面已积累和创造了不少宝贵经验。《四时纂要》第一次对植茶技术作了较全面的记述,说茶园的选择标准是“宜山中带坡峻”之地,平地则“须于两畔开沟泄水”。茶子应用沙藏催芽法,以保湿保温,防止冻坏,既可保持茶子生活力,播种后又可提前发芽。茶树的种植方法采用“多子穴播”,先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然后“著粪和土”作为基肥,再把经过催芽处理的茶子于每个坑内播下六七十颗,上面盖上一寸。灌溉管理,在幼苗阶段, “旱,即以米泔浇”;“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壅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也”。当时人们还注意到茶树是一种喜阴植物,“此物畏日”,因此要种在“树下或北阴之地”。上述各项栽培技术措施,不仅为宋、元、明、清各代所沿用,至今也有实用价值。公元九世纪初,日本已从我国引进茶子和茶树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