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交流:什么是“弥留之际”?

B、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朗读。

C、你从读中体会到什么?畅所欲言。

D、他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呢?

(4)、引读第六自然段。

提问: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读中感悟)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针对板书总结。

四、链接生活,激情写作

1、搜索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我站在肖邦的画像前……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满怀悲愤 师生离别

爱国

日夜思念 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放飞学生心灵 回归课堂本真

面对着陌生的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合,受限制于短短的40分钟时间,带着这些“镣铐”,我自觉得自己的“舞”还是“跳”得比较自如的。和我下乡支教课相比,这堂课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更加真实,但是,如果我真的要演戏,那首先是对不起学生,也是对不起我教师的良知。课堂的许多讨论和碰撞,远远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使我感觉到这群孩子的思维奔放,就像插上了彩色的翅膀似的,从而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以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生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的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在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热、执着的爱国之情啊!在这充满浓浓爱国之情的文章,只有通过阅读来感悟了。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好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感受。如: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在这里,我就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想象思维,让他们想象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这不仅是对课文的诠释,更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开拓,区东关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好像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巨剑情深,无不感动着所有的听课人。还有,如果没有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众说纷纭,都是表达出了师生情深和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下文学习做好了铺垫,再有,在肖邦离开之时,从溢满泪水的眼眶中引导学生肖邦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出示小训练,发挥想象,这是学生情感体验,文本的感悟及对话,把课堂教学推上高潮.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要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维之中,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炬就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也是教师的一个人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通过这堂赛教课,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 。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