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生活中感知数学概念,在学习中理解数学知识,以及在经验中积累数学信息,是培养数感的重要经验途径。数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2、加强综合运用,适当进行拓展与延伸;

3、加强课内课外的学习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1、在实践操作中增进理解。

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实践“分一分”、“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的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例如在认数中,让学生数数小棒,在数小棒的过程中就是对数的感知。接着让学生每十根捆成一捆,这是第二次对数的感知,在捆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0的概念,渗透十进制的数学方法。通过这种操作感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隐性变为显性,化静为动,对更大些的数建立感性认识,了解到数的大小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合作交流中增进理解。

让学生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是建立数感的方法之一。从知识的获得方面看,个体的知识量和群体相比是有限的,通过个体间的不断交流,相互补充,发现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对于交流活动中思想的相互碰撞,可以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联结,拓展思维,最终形成新的观点,从而实现集体智慧的价值,这种思维的碰撞又将是下一层次主动探索的新起点,这样不断的交流,最终促进了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3、在观察、估计、比较中增进理解。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估计的能力。我想,目的应在于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感。因为在观察、估计、比较中,可以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这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让学生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大约多少米?此前学生已知地面的一块水磨石方砖的边长大约是一米。这时,学生通过观察,很快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当我再问:你能根据刚才估测的结果,估一估黑板的长度吗?这时,学生通过黑板的长与地面的长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很快答出了黑板的长度。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了长、短的认识,从而也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