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 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 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

(4)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

②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 汇报。

如:5:( ) = 15:10=

5:( ) =15:10 5:( )=2.4:1.6

= =

2.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布置。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 和5:2

: 和 : 0.2: 和1:4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

(4)周长与直径的比: =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 = :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 ×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 =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四、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10和3.6:4 1000:0.2和10:0.002

: 和 : 和

4.填一填.

(1) =

1.6×( )=( )×( )

(2)5: =2.4:1.6

5×( )=( )×( )

(3)8×0.1=1×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 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

或者: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

(6) 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4.教学例3。

解比例 =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6

X=

X=10

4.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

四、作业测评。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 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 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 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 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 出示表格(见教科书)

(2)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 看图回答问题。

①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 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 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 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 两种相关联的量;

(2)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理由:

(1) 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 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 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 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4.课堂小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内容: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 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个

32

64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 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 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 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

4

8

10

20

箱数

50

25

① 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 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 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 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

4

8

10

16

20

所看天数

80

40

32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 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义。

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 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

(6)圆的面积与半径。( )

教学内容: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千米

40

80

160

200

320

时间/时

1

2

4

5

8

表二

速度/时行多少千米

120

90

60

40

30

时间/时

3

4

6

9

12

1.说一说。

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

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布置作业。

3.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地图。(挂图)

(1) 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

(2) 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2.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

(1) 出示课文插图。

(2) 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

(3) 认识数值比例尺。

①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② 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并做相应板书。

③ 因为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1厘米:1000千米

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④ 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 。

3.线段比例尺。

出示课文插图。

(2) 找到“比例尺 ”。

(3)

认识线段比例尺。

①说明:“比例尺 ”是线段比例尺。

②“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写出相应板书)

(4)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① 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② 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5000000㎝

=1:5000000

4.放大比例尺。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

(1) 出示课文中的“图纸”。

(2) 找到“比例尺2:1”。

(3) 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

板书:比例尺2 :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4) 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