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占据一定空间的性质。

2、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3)增强学生保护森林,绿化环境,防止空气污染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准备

风车、扇子、水槽、塑料瓶、塑料袋、橡皮筋、玻璃杯 、废纸、气球、打气筒、水、方糖。

四、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 谜语。(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看看这些漂亮的降落伞,真漂亮,

提问: ①为什么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会安然无恙呢?

②从高空降下来的降落伞为什么会“盛开”呢?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

(学生思考,回答)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 ) 看不见的空气

2、自主学习

(1)、空气在哪里

教师: 空气它看不见也摸不着,那怎样才能证明它确实存在呢?让我们动手找找空气在哪,运用桌面上的仪器,看谁方法最多、最快!

提问:实验里同学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有哪些方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目的: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学生实验1:寻找空气

结论:①看不见 ②摸不着 ③无色 ④无味

学生实验2:纸的奇遇记。

提问:①你从水槽的侧面观察玻璃杯,看到什么现象?

②纸团有没有湿?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

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进行的活动讨论,归纳。)

提问:成功实验的学生演示: 纸的奇遇记

①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

②倒扣直立着按入水底。

③将玻璃杯竖直提起后,再拿出纸团展开。

学生: ①玻璃杯有一大截“空”着。

②纸团没有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水进不到玻璃杯中。

归纳: 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学生实验4:转移空气

老师示范实验:

1、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2、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总结:空气可以流动同时也占据空间

学生实验5:压缩空气

步骤一:把空气抽进没有针头的注射器里,用橡皮堵住管口。

步骤二:压力压注射器的活塞,可以压下去吗?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步骤三:放开压住活塞的手指,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

总结:空气可以压缩

六、板书设计

课题 1 看不见的空气

活动一:寻找空气

总结: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活动二:纸的奇遇记

总结:可以占据空间

活动三:转移空气

总结:空气可以流动

活动四:压缩空气

总结:空气可以压缩

七、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