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旋律、音色及乐曲的整体结构等共同构成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欣赏、舞蹈等五大方面,为使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得以提高,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既要注意培养幼儿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同音乐的感受能力,还应注意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强度、形式有所领悟。我们实施了“系列层次活动”的教学模式,指对某一具体内容的若干教学要求、能力发展要求,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起来,强调幼儿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同一教材的不同要素以及不同教材的相同要素进行系统的学习。例如:使幼儿获得对“礼貌音乐”的较全面的认识,设计的层次活动方案如下:

1、小班活动层次:

通过律动《好朋友》,创造性歌唱活动《大家在一起》、欣赏与表演《欢庆》,来帮助幼儿感受和表现礼貌,初步了解礼貌音乐的性质,有初步的体验。

2、中班活动层次:

通过创造性歌唱活动《好朋友》、打击乐演奏《春游去》、欣赏音乐《大家在一起》等活动,引导幼儿在礼貌情境中熟悉音乐,会从心理、情绪的变化中表现礼貌音乐,理解如何讲礼貌应由礼貌情境的具体情况来定,不同的礼貌情境的音乐速度和力度也不一样。

3、大班活动层次:

通过创造性歌曲《小伙伴,你好》、舞蹈《快乐的一天》、《拉拉勾》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礼貌音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用语、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心情。

系列层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可使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按知识、能力系统地进行教学,使教材的潜在教育价值获得充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得到培养,并得以提高。

总之,只有让幼儿有机会多感知,才能获得广泛的音乐感受和认识。

二、激发幼儿丰富的音乐审美情感。

平时,我们在评价表演时常说:他一点表情没有。为什么会毫无表情呢?孩子的表演激情提不上来,也就是内心感受我们体会不到。有了内在的感觉,动作才有韵味,面部的表情也才能自然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音乐,只有设置一定的情节让幼儿去体会,去感觉,从心到身,从身到心,才能进入角色,进入音乐。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首先,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绪表现感染幼儿。教师对美的音乐要有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审视、由衷的赞叹。无论是唱歌、跳舞、听音乐,都应满含情感,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与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如:在形体训练《花儿笑》进行时,教师从心理上引导分析,让孩子们意识到,面前是一片花丛,你看到后惊奇、喜爱,然后想去闻,想去摘,但又怕损坏了它,又怕别人看见。幼儿从心理变化中去找、看、闻、指、摘,一系列动作的感觉,效果可想而知。教师的语音、体态、表情都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