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说读写,有效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为此在这节课里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让语文阅读课上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课,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有效。

2、人文工具,有机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课堂上的板书,字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在我看来,语文课可不能忽视板书的设计。在这节课的板书中,我依次罗列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词,组成了作者写这篇散文的一条情思、一个主线,也就是这篇散文“形散神聚”的那个“神”。通过此我们很清晰地看出作者对于时间匆匆流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所展开的思考。它也在醒目地激励学生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可见,语文阅读课若只有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激发感情、启迪人生、改变精神状态,那是远远不够的。

三、从方法入手,认识语文阅读课的“年龄”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效率不高、负担很重呢?其原因是我们太重视知识的传递了,而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有效教学”的价值就是要求我们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让课堂多一些内在与外在的互动,融进不同层次的对话。互动与对话是语文阅读课的“年龄特征”。

1、走进文本,真正互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大胆地走进文本,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扣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如“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如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真正互动起来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