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将某些行为简单归因“不合群”

冉冉吃饭时端着碗等其他小朋友找到位置后,自己才坐没人坐的位置。执教教师认为这是孩子不合群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这一点,笔者认为有待商榷。从案例描述中,孩子所在班级对孩子如何坐座位好像没有特别的规定,而冉冉可能在之前的班级中已经建立了比较强的座位规则意识,认为每个孩子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相对比较固定的座位。因此,他的行为其实是原来建立的集体生活座位常规与新班级中新座位规则之间冲突的表现,不应将他的这种行为简单归因为不合群。如果本班儿童在就餐和活动时不必严格对号入座,而是可以随心选择自己想做的座位,那么教师应该帮助冉冉重新认识和理解新的座位规则。

本案例中教师还提到冉冉对拍手、律动反应比较淡漠。这一方面可能如执教教师所说,是冉冉平常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一种反映,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冉冉本身对这种活动不是很感兴趣。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孩子个体适应集体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如果孩子在环境适应中对某种活动不太感兴趣,教师不要采取强迫措施让孩子一定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更不愿意交往,另外即使这个孩子站在其他孩子中间,但却因为不擅长做这些活动而感到害羞,或惹得其他孩子不高兴,只会更令他尴尬难堪,从而打击他的自尊心。因此,在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时,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因势利导,慢慢激发他参与的愿望和积极性。

 要善于引导孩子“乐交往”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个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的“不合群”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朗乐观、主动交往的性格雏形。否则,很可能会影响以后他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在本案例中,教师和家长已经关注到了冉冉的问题,并且进行及时沟通和找寻解决的办法,在谈到的对策中,有3点是比较可取的。

第一,鼓励冉冉在本班找玩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冉冉对班级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在幼儿园中不再感到孤独。但是在具体实施对策时,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冉冉和小朋友的同伴交往情况,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孩子的交往进行相应的指导,教给冉冉出现问题时的具体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冉冉提高交往技巧和能力,使他顺利结交到好朋友,发展初步的友谊。

第二,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与小朋友交流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其实,本案例中教师也提到,冉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知识面广,特别爱问问题。这些都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多给他提供展示自己这些长处的机会,并多鼓励他、表扬他。幼儿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喜爱模仿,易崇拜有本领的人。给冉冉提供表现机会不但有利于提高小伙伴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帮助他获得同伴的认可,增强他对其他小伙伴的吸引力,使他较容易地被同伴接纳和喜爱,也有利于提高他在集体生活中的自信心,使他更愿意融入集体活动中。

第三,家庭是孩子最熟悉和最放松的地方,家长邀请本班小朋友来家里玩或创设机会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是能够克服孩子交往紧张感的好办法,交往的效果也会不错。此外,家长也需要引导和鼓励孩子多与社区和邻里年龄相近的孩子相处,多创造冉冉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积极引导他主动与同伴交往,使他逐步学会与人相处,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好朋友。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爱心和耐心。在温和、亲密的环境里,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状态会逐渐消除。从冉冉的案例来看,刚入园时的配班老师杨老师显然是冉冉入园适应时的重要依恋对象,因为有了对杨老师的依恋,他能够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甚至还会从家里带好吃的和小朋友们分享。可见,当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喜爱和关心时,就会很快跟教师亲近起来,并且改变对幼儿园的态度。而且,教师的态度通常可以直接影响和带动小伙伴对他的态度。当小伙伴们发现教师喜欢冉冉时,他们也会更愿意与他一起共同游戏。而当冉冉能够明显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小朋友的友爱时,就能逐渐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兴趣,从而乐意上幼儿园。(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