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冉冉为啥见了老师就躲

冉冉今年4岁。他2岁半入园,是当时入园反应较大的一个孩子。入园初,连续一周凌晨5点左右醒来哭闹,其父母只好早起带着他到外面跑操。2周后冉冉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比较依赖班里的配班老师杨老师;会从家里带好吃的和小朋友们分享;有一个比较好的小伙伴,两人经常聊天,但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较少。

去年年底,杨老师因工作原因调到其他班,紧接着该班的配班老师换了两三次,直到这个学期初才固定下来。和冉冉一起入园的孩子中有五六个随配班老师调了班,还有两三个则转了园。班里又来了近10名新孩子。自此之后一直到现在,冉冉见了配班老师及生活老师(上个学期换过的)就躲。但其他孩子却没有这种表现。

在老师组织活动(拍手、律动)时,其他小朋友都积极参与,但冉冉却游离在活动之外,静静地坐着或站着,反应淡漠,偶尔动动而已。每次喝水,都是等其他小朋友喝完后,自己才上前。吃饭时更是端着碗等其他小朋友找到位置后,自己才坐没人坐的位置。老师问冉冉为什么有位置不坐过去,冉冉回答:“我原来坐的位置其他小朋友坐了。”“那你可以坐其他小朋友原来坐的位置呀。”“小朋友还要回来坐的。”他还很少和小朋友们聊天、玩耍。当然,冉冉也有他比较突出的优点: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特别爱问问题。

班里的孩子都在说“XX和XX是好朋友”、“XX是我的好朋友”,但冉冉却说“齐云是我的好朋友”(齐云是冉冉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但并未入园)。老师引导说从班里的小朋友找好朋友,冉冉的回答出人意料:“嘟嘟一开始是我的朋友,但他和李天睿是好朋友。所以嘟嘟不是我的好朋友了。”家长反映说,冉冉在家总说他最喜欢一开始的那三个老师,最近老是不愿意上幼儿园。家长担心这是因为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不佳所致,请求得到老师的帮助。

针对冉冉的不合群,老师和家长做出了以下努力:

1.针对吃饭时不主动找座位的问题,老师建议冉冉:“如果小朋友还要求回来坐,或者你想坐回你原来的位置,你可以和他沟通,看你们谁坐。”

2.老师、家长鼓励冉冉在本班找好朋友。一是引导冉冉主动在本班找一个好朋友,创造机会让他们在一起;二是找本班比较活跃的孩子主动找冉冉交朋友。(正在进行中,还没有见到明显效果。)

3.冉冉每天到校比较早,老师引导冉冉在小朋友来园之前,帮老师给小朋友摆小椅子;逐渐地再让冉冉帮助小朋友收书、收玩具,增加和小朋友们交流的机会。

4.家长邀请本班小朋友来家里玩或创设机会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

不知所做是否合理,请专家给予建议!

专家点评:如何变“不合群”为“乐交往”

孩子为什么“不合群”

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开心,除了环境因素外更多的是心理原因。通常情况下,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大多是由于环境改变引发幼儿心理产生一种陌生感、紧张感和焦虑感造成的,同时也很可能与幼儿在园中的不愉快经历有关。冉冉并不是一个新入园的孩子,不存在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适应问题,但他的不合群表现也是由新环境的改变引起的。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到,冉冉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更换了原来比较信任和可以亲近的教师,再加上班上原来比较熟悉的同伴调班或转园,他需要面临一次新的环境适应导致的。他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了紧张恐惧的心理和不合群的表现。

要培养一个合群、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孩子必须从消除造成幼儿“不合群”的原因入手。在本案例中,冉冉的“不合群”可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交能力比较弱,在群体中没有好朋友。由于交往主动性比较弱,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冉冉在班上不受小朋友的接纳和欢迎,因此导致他缺乏群体归属感。二是缺乏教师的关注和喜爱。在新的环境中,作为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评价,都为孩子所在意。如果在新的环境中孩子感受到的教师的接纳和喜爱很少,甚至因为在活动中表现不佳等受到过比较严厉的批评和否定,就容易产生挫折感而不愿上幼儿园。也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集体,冉冉表现得“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勿将某些行为简单归因“不合群”

冉冉吃饭时端着碗等其他小朋友找到位置后,自己才坐没人坐的位置。执教教师认为这是孩子不合群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这一点,笔者认为有待商榷。从案例描述中,孩子所在班级对孩子如何坐座位好像没有特别的规定,而冉冉可能在之前的班级中已经建立了比较强的座位规则意识,认为每个孩子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相对比较固定的座位。因此,他的行为其实是原来建立的集体生活座位常规与新班级中新座位规则之间冲突的表现,不应将他的这种行为简单归因为不合群。如果本班儿童在就餐和活动时不必严格对号入座,而是可以随心选择自己想做的座位,那么教师应该帮助冉冉重新认识和理解新的座位规则。

本案例中教师还提到冉冉对拍手、律动反应比较淡漠。这一方面可能如执教教师所说,是冉冉平常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一种反映,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冉冉本身对这种活动不是很感兴趣。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孩子个体适应集体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如果孩子在环境适应中对某种活动不太感兴趣,教师不要采取强迫措施让孩子一定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更不愿意交往,另外即使这个孩子站在其他孩子中间,但却因为不擅长做这些活动而感到害羞,或惹得其他孩子不高兴,只会更令他尴尬难堪,从而打击他的自尊心。因此,在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时,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因势利导,慢慢激发他参与的愿望和积极性。

 要善于引导孩子“乐交往”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个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的“不合群”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朗乐观、主动交往的性格雏形。否则,很可能会影响以后他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在本案例中,教师和家长已经关注到了冉冉的问题,并且进行及时沟通和找寻解决的办法,在谈到的对策中,有3点是比较可取的。

第一,鼓励冉冉在本班找玩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冉冉对班级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在幼儿园中不再感到孤独。但是在具体实施对策时,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冉冉和小朋友的同伴交往情况,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孩子的交往进行相应的指导,教给冉冉出现问题时的具体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冉冉提高交往技巧和能力,使他顺利结交到好朋友,发展初步的友谊。

第二,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与小朋友交流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其实,本案例中教师也提到,冉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知识面广,特别爱问问题。这些都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多给他提供展示自己这些长处的机会,并多鼓励他、表扬他。幼儿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喜爱模仿,易崇拜有本领的人。给冉冉提供表现机会不但有利于提高小伙伴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帮助他获得同伴的认可,增强他对其他小伙伴的吸引力,使他较容易地被同伴接纳和喜爱,也有利于提高他在集体生活中的自信心,使他更愿意融入集体活动中。

第三,家庭是孩子最熟悉和最放松的地方,家长邀请本班小朋友来家里玩或创设机会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是能够克服孩子交往紧张感的好办法,交往的效果也会不错。此外,家长也需要引导和鼓励孩子多与社区和邻里年龄相近的孩子相处,多创造冉冉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积极引导他主动与同伴交往,使他逐步学会与人相处,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好朋友。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爱心和耐心。在温和、亲密的环境里,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状态会逐渐消除。从冉冉的案例来看,刚入园时的配班老师杨老师显然是冉冉入园适应时的重要依恋对象,因为有了对杨老师的依恋,他能够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甚至还会从家里带好吃的和小朋友们分享。可见,当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喜爱和关心时,就会很快跟教师亲近起来,并且改变对幼儿园的态度。而且,教师的态度通常可以直接影响和带动小伙伴对他的态度。当小伙伴们发现教师喜欢冉冉时,他们也会更愿意与他一起共同游戏。而当冉冉能够明显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小朋友的友爱时,就能逐渐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兴趣,从而乐意上幼儿园。(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各抒己见:幼儿“离群”谁之责

抛出问题后,同行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行A:这可能是家长为孩子找的借口,说不定还有家长暗示。

张敬:是呀,其他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问题呀。

同行A:孩子应该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他。

同行B:但是孩子可能认识不到。

同行C:孩子小,懂不了那么多。

张敬:这会不会是他不合群的原因呢?

同行C:现在幼师带的孩子太多,很累,照顾不了那么周到。

同行A: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怎么引导。

同行C:孩子心理的变化其实比学多少东西重要。

同行D:“其他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问题呀”,我们老师也不要这样说。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某方面承受能力或接受能力弱,所以才有恐惧的表现。

同行B:但是多数是乐观的,只有一个不一样的可以多关心那个。

同行A:现在社会常把原因归咎于幼儿园和老师,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同行C:有很多事情家长是看不见的,第一见证人是老师,所以家长和老师要配合。家长要多去幼儿园,多和老师沟通,多理解老师的辛苦。

张敬:对!她的家长就是因为看到园内视频发现了这个问题,主动找老师谈的。但就是不知老师、家长怎样帮助这个孩子?

同行D:要分清楚孩子是只对老师才躲闪,还是陌生人也会。

张敬:区别很大吗?

同行D:可以缩小范围找问题。我已碰到过这种情况两次,不过我不是带班的。小班的孩子都怕我,一开始,我一靠近,他们就哭天喊地的;到了中班就变“调皮”了。

张敬:现在发现是对老师躲闪。家长曾经说过,鼓励一下,能自己到小超市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