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历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新理念的学习与感悟下,我精心设计了《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反思之余,感触颇多。整节课我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索统计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满足,较好得实现了课前的预想。

一、“让学生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在设计时,我力求扑捉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作为“统计”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1、重组教材,亲历统计的过程——“我的身边就有统计”。

课程标准提倡实现教材的多样化,教师要从教材的使用者向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原教材中安排买新书这一情境,虽然孩子们很喜欢看书,但他们毕竟是三年级同学。而观看动画片是每个三年级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鉴于这种情况,我大胆改变教材,把买新书换成孩子们看动画片这一情境。因为这个统计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并不陌生,理解起来也不难。特别是对于中年级的统计教学,应该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进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数学的信心,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预设矛盾,感受统计的必要——“生活中需要统计”。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