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教学顺序,增强学生体验。《送东阳马生序》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隶属于人生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单元。“天大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些词语的信息告诉我们是在寒冷的冬季,而苏教版把此文安排在第五单元我个人这是一个失误,如果按照正常教学,学习到《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天气已经很热了,学生对“天大寒”“穷冬烈风” “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肢僵劲不能动”也只能字面上去理解,完全不能全身心的体会寒冷带来的困苦,缺少生活体验。为了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性理解,也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意义上领悟作者的情怀和精神,我大胆尝试把第五单元调到开学第一周来上,因为这时上《送东阳马生序》正值隆冬,在这样的环境教这样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厚备实教材,领悟文本主旨。首先教师在研究文本时要做到在不使用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凭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文本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写好个案,其次在个案的基础上,在网络信息化资源共享的时代,借助大量网络资源,再深入研究文本,备厚备实教材,领悟文本主旨,这是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就拿《送东阳马生序》来说,备好个案对一个在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应该不是很难的,但要备厚备实教材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在备厚备实教材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巧妙设计导入,有许多教师不注重导入,其实不要小看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创设好的情境等等,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有效课堂的第一步;更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往往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备厚备实教材时,一定要备好导入。就本文而言可以抓住勤奋学习,根据自己所知和网络收索,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焚膏继晷 鸡鸣而起 将勤补拙 牛角挂书 燃糠自照 手不释卷 夙兴夜寐 夙夜匪懈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韦编三绝 朝斯夕斯 孜孜不倦 朝乾夕惕 昼耕夜诵 引锥刺股 据鞍读书 朝经暮史等等,还可更细致为 “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试想这样的备课能不厚实吗?二:备厚备实教材对文本的研究要扎实有效,要研究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通常教师这样概括宋濂: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不羡慕华表,尊敬师长,终于成为大家等。其实要想全面深刻认识宋濂还要从背景入手,明洪武十一年即1378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这篇赠序,当时马生凭用心于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基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老于世故。三:备厚备实教材要研究文言实词虚词,如找出一词多义,找词类活用,找通假字;找古今异义等;要研究文本内容设计关键问题加强学生理解文本。(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四备厚备实教材要研究文章的技巧方法等等

加强机智,激发趣味,巩固理解。为了实现高效语文课堂,不妨设计一些情趣,有实验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最有效。课堂上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汤”的古今义,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北方人去南方做生意,一天,到了浙江那儿,腹中饥饥,就到一家酒店吃饭,点了一些菜和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那北方人渴了,就对小二说:在“小二,来汤”,小二答道“来了”,一会儿小二端来了一盆热水,送来一条毛巾,客人纳闷,我要的是喝的汤,怎么成了洗脸水了,可能是 小二听错了,就 接着喊小二送汤,小二心想,刚刚才送的,又要了,这个人真难侍候,为了生意,小二又端来更大的一个热水盆和更大的毛巾,客人哭笑不得。原来在浙江那儿汤就是热水。我想以后碰到“汤”,学生一定不会错。

拓展延伸,增强积累,厚实底蕴。语文有效课堂是拓展延伸的课堂,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课堂。本人主要谈书的故事,为了拓宽眼界,我收集了名人与书的故事:闻一多“醉书”闻一多新婚那一天,亲友纷纷到他家贺喜,好久却不见他出来,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他仍穿着旧衣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茹志娟“煮书”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王亚南“绑读书”第一个把《资本论》翻译到中国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乘船从红海去欧洲,大浪颠得他无法坐稳,便请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这样就可以在颠簸的船上读书。王夫之“嫁书”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的嫁妆是一箱书。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袁枚“吃书”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袁枚是把书当饭吃的,而且是“善吃”——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有加强同类的文言文阅读渗透。

《范仲淹二岁而孤》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画荻教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等等,试想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的文化底蕴能不厚实吗?

用好文本载体,雕琢美玉人格。语文有效课堂是雕琢美玉的课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①《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就设计了一个比较题,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生活的条件与作者宋濂小时侯的情况逐一对比,然后要求他们说说:宋濂小时候家境如此贫穷,成年后为什么能成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和“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刻苦勤学”,有的说“虚心求教”,有的说“不怕吃苦”……我接着就说:“刚才大家已经把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条件与作者小时侯的情况作过比较,我们班里有没有比他条件更差的?如果有,请举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举手。我说:“既然没有人举手,那就表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比宋濂小时候的情况好多了……宋濂小时候家境如此贫穷,成年后却能成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被称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这么优越,如果还不能成为有用之材,那就只能怪你们不勤学好问,不刻苦努力了!”……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能用来对学生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当然要取得良好效果,还要我们语文老师抓准切入点,巧妙设计,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才能奏效。

问题深入再深入。作者幼年时嗜学,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怎么办?只有抄书来读。哪有书可读?只有先得去藏书人家借书。怎样才能借到书呢?作者的秘诀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作者非常清楚“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久借不还,再借无脸,”的道理,所以作者借书之后,克服一切困难将书抄完,绝不拖延半个时辰,总是保证在约定的时限内将书归还人家,因而赢得了藏书人的绝对信任,最终得以遍观群书。可见,作者从最初的无从致书以观到后来的因得遍观群书,除了作者的艰和勤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实守信。如果没有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作者是不可能接连不断地借到书的。可见,诚信是作者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更是一个人的做人标准。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经济社会,每个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更需要这种优良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