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上门诊,一对夫妇抱来一个不到8个月的小孩子来看病,他们对我说,孩子因为“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已经间断输液2个月了,当地医生说,不敢再打针了,赶紧到大医院排除一下异物的可能。于是他们来到我们医院耳鼻喉科,做了胸部CT三维重建,并没有发现异物,于是他们把孩子抱到了儿科来看病。

我仔细查看了孩子,孩子精神很好,逗之发笑。双肺呼吸音除了可以听见少许喘鸣以外,没有湿性罗音(排除了喘息性支气管炎),血常规也是正常的。孩子妈妈对我说,孩子连续打了2个月的抗生素针,胃口非常不好,2个月没有长体重,而且虚弱的都坐不住。看到这样小的孩子竟然被打了2个月的针,我的心都在痛。

这个孩子的喘息为什么治疗不好呢?为什么会被过度治疗呢?

这要从喘息讲起。曾经有句话叫“大夫不治喘,治喘必丢脸”。关于喘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案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关于喘息,目前认为有三种类型:

1.早期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肺的发育延迟所致,随着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

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孩子不是过敏体质,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

3.迟发性喘息:这些儿童过敏,伴有湿疹,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由于婴幼儿的气道结构和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如喉、支气管管腔狭小,喉、气管、支气管的软骨和肌肉柔弱,一旦受到周围组织压迫,管腔就发生狭窄,加之气管黏膜血管较丰富,容易发生炎症肿胀和黏液分泌增加,加重狭窄程度,因此,婴幼儿发生喘息的机会较多。孩子一旦喘息,不宜短期内好转。

喘息只是一种症状,在婴儿常见疾病中,除了喘息性支气管炎比较多见以外,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哮喘、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喉喘鸣等都会出现喘息。这些病当中,最难鉴别的是“喘息性气管炎”和“婴幼儿哮喘”。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