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律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有规律地做出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身体动作。

律动教学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 的敏感性,而且能使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律动教学通常是把现成的作品教给幼儿,很少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所重视的是幼儿技能技巧的训练。所采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练习”这样一种机械模仿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既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又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违背了音乐教育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之优势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创造而教”已成为教育的目标和口号。幼儿期是幼儿园创造力的萌芽期,这已被许多测试研究所证明。音乐活动本身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幼儿园创造性律动研究”为课题,在如何让幼儿创编律动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创造性律动的教育价值

“创造性律动”是指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结构与节奏的身体动作。

这样的身体动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积极探索而创编出来的。其中包括为歌曲创编动作、创编模仿动作、舞蹈动作及欣赏成品音乐创编动作等。创造性律动不仅有利于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也能对他们身心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1.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活动往往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创造性律动则更是一项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与幼儿一起共同设计动作的过程,幼儿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会有较大提高。如:请幼儿跟随《玩具兵进行曲》创编律动,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姿态各异的玩具形象,有优美的洋娃娃跳舞、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玩具、坚强有力的变形金刚玩具、有趣的小木偶玩具等。单是一种木偶玩具,孩子们又能创编出千姿百态的木偶动作。孩子们会随着音乐打开记忆的闸门,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常常让教师始料不及、为之惊喜的新颖独特的动作。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对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2.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首先,幼儿在创造性韵律活动中感受和表现音乐时,需要有意识地认识自己身体的活动状况,并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体活动,使自己的身体活动与音乐相一致,使身体各部分的活动相互协调一致。

其次,幼儿在理解和感受音乐时也需要不断地想象和情感体验。第三,幼儿在创造性律动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教师、同伴的各种评价,这些评价都会在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态度的形成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3.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期正是一个从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时期中,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幼儿越是能够有机会接触各种音乐作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就越会逐步懂得爱、温柔、同情、自豪、集体精神、憎恨丑恶和追求美善。在创造性律动活动中,幼儿首先需要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性质,引起共鸣,激发情感,在此基础上创编动作。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了表现解放军的进行曲后便会产生热爱解放军的积极情感,从而创编出各种解放军的动作。有时候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好的音乐活动对幼儿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影响,甚至会成为其终生的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

4.促进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彼此沟通并进而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在创造性律动活动中,一个完善的律动往往是在多名幼儿的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不但使幼儿用更加优美的动作表现音乐,而且使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在欣赏成品音乐进行创造性律动活动中,有时需要根据音乐的性质与结构,引导幼儿想象不同的角色创编动作,同时由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与幼儿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律动。这种成人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音乐交往,可以给幼儿提供大量人际交往的机会和经验。在这些结构的音乐交往活动中,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也得到不断加强。

综上所述,创造性律动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发展身体运动的能力,发展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提高幼儿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与此同时,创造性律动还能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音乐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探索的需要,想象联想思维的需要和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以及交流合作的需要等,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三、创造性律动的教学方法

在创造性律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过反复实践论证,总结出如下教学方法,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1.替换法

替换是指用一种新的动作替换掉原有律动中部分或全部动作,这一方法适合于初步学习创编动作的小、中班幼儿。它能调动幼儿创编动作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学习的新鲜感,使幼儿在整个创编活动中轻松自如。此方法一般用两课时进行较好。第一课时,教师可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幼儿模仿。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动作替换某一乐段(乐句)原有动作。如我园设计的小班创造性律动《大猫小猫》,音乐为ABA三段体结构,A段表现大猫,B段表现小猫。第一课时,教师做大猫,幼儿做小猫,并在教师带领下按音乐节奏拍手。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幼儿想象小猫除了拍手还可以做什么,启发幼儿创编出新的动作替换原有拍手动作。

2.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把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比较,为幼儿提供创编线索。教师可引导幼儿将性质相同的音乐进行比较。如在创编《花环舞》的动作时,可启发幼儿回忆以前学过的舞蹈中哪一首音乐和现在听到的音乐比较相似。教师也可引导幼儿将性质不同的音乐进行比较。如将《进行曲》与《摇篮曲》进行比较,从而启发幼儿创编出节奏感强、有精神的动作。

3.变化法

变化是指用一种动作变化出几种动作,有意识地在幼儿活动中注入“变化”的因素,才能使幼儿的思维富有弹性,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变化的关键是帮助幼儿掌握变化的规律,幼儿掌握一种动作后,可让幼儿根据这种动作变化出许多相似的动作。如幼儿学会原地走“三步”后,可启发幼儿将“三步”作些变化,向前走、向后退,转圈走,加入手的动作走等。随着创编经验的积累,幼儿逐步体会到:可以通过改变动作的姿态、节奏、幅度、力度、方向创编出许多新的动作。

4.匹配法

匹配法是指幼儿在熟悉音乐性质及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将律动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帮助幼儿理清动作顺序并根据情节线索创编系列相关动作,将动作与音乐恰当匹配。此法适合于具有创编经验和一定舞蹈动作词汇的中、大班幼儿。如我园设计的大班创造性律动《过年》就采用了此法。第一步,教师将根据音乐性质与结构设计出的动作情节提供给幼儿:“过年了,一群小朋友一路小跑来到了夫子庙看花灯。他们左看看、右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看到了许多非常漂亮、有趣的灯,高兴地跳起舞来。”第二步,引导幼儿根据情节创编动作。第三步,将完整动作与音乐匹配,使幼儿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愉快地掌握动作。

5.迁移法

迁移是指先行掌握的基本动作经验和学习结果对后继的其他学习产生影响。一些研究与事实都说明幼儿的前学习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进行迁移。模仿迁移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过程。如当幼儿学习了新疆舞基本动作后,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不同的新疆舞风格的乐曲,让幼儿创编动作,启发幼儿将学会的新疆舞基本动作加以组合迁移到新的音乐中去。

6.联想法

联想是指由一种动作想到另一种动作的心理过程。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可先用教师示范一种动作,再启发幼儿根据这种动作所表达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联想、创编相关的动作,也可以由个别幼儿示范。如创编《彩带舞》律动时,一位幼儿想出了向前甩彩带的方法,教师就抓住时机让幼儿根据动作方位变化进行联想,启发幼儿想出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甩彩带的方法。再如创编《儿童乐园》律动时,一位幼儿想出了荡秋千的动作,教师启发幼儿根据律动的主题想出其他儿童乐园游玩的动作,如“翘翘板”、“转椅”等。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使幼儿的创造思路更加清晰,创编的动作更加丰富。

7.借鉴法

借鉴法是指在别人创编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使动作更加优美完善。如我园设计的韵律活动《生日树》,教师在引导幼儿创编生日礼物动作时就采用了此法。这种方法不仅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发展,而且使幼儿体会到与同伴合作取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8.组合法

组合是指将两个以上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新的动作。在组合动作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掌握顺序规律,如在创编律动《哆唻咪》中,我们先让幼儿熟悉音乐,再让幼儿自下而上按乐句创编动作,最后将动作组合与音乐匹配。这样创编的动作,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显得连贯协调。在组合动作时,还可启发幼儿根据角色形象、情节内容进行创编,如大班韵律活动《爱丽斯梦游玩具王国》,教师根据乐曲回旋多的结构,设计出与之相呼应的“爱丽斯—木偶—爱丽斯—小喇叭—爱丽斯—公鸡”等角色,将主题动作与变化动作用交替的方式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既有整体感,又有利于幼儿创编和掌握。 经过一段时间对幼儿创造性律动的研究,我们体会到,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不仅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动作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