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首诗歌。初读这首诗,我对金波先生的文笔深感佩服。金波先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对会欣赏的耳朵,有一副会想象的翅膀。在《湖》这首极富儿童情趣,极富音乐节奏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听到了大地生灵的合唱,我们还体验到美好生活的幸福。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达到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课上,我尽量借助多媒体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把话读成画,再把画还原成话。在反复的朗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回顾整节课,我立足教材,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虽然关注了很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细细品来,仍有不少缺憾,具体感受如下。

一、精心备课,以生为本。

课前,我反复琢磨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备课中,我抓住了教材中的重难点,也明确了阅读教学应抓住关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理解,去感受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学会倾听,尊重学生。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的内涵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倾听。这告诉我们,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决不能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如在引导学生想象在湖边你会做什么时,其中有个学生说:“我会一边享受温暖的太阳,一边躺在草坪上听音乐,回来的时候,我会采摘很多漂亮的野花”遇到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孩子这样做破坏环境,不好,而是请别的同学去说,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告诉他这样做竹子会疼的。使他懂得要爱护环境的道理。我这样做,使学生的灵气与创造性得到了真正释放。

三、再现想象,形神兼备。

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再现想象的环节,一个是想象亮得像镜子似的湖里有些什么,一个是想象在这场盛大的音乐会中还有哪些声音。每次想象我都作了情感的铺垫、一定的引导与暗示。第一次,课件出示了逼真的画面,第二次,播放了有趣的声效,孩子们兴致勃勃,但是当他们把想象再现为文字时,缺乏的是语言的魅力,缺少的是语言的诗意,内心的美没有尽情地释放出来。回头想象,不怪学生没有表达的能力,只怪自己没有恰当地牵引、灵活地指导、有针对地预设。如在第一次想象时变化一下提问地角度,改成“你从这亮得像镜子似的湖水中看到了些什么?”再如第二次想象前的提问避免宽泛、针对性更强些,改成“在这场音乐会中,还有谁发出了怎样有趣的声响?”变换提问的方式,让想象落到实处,才能让后面的再现交流更加顺畅自然、富有童趣。

一首充满奇特想象的小诗带给了我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难忘的师生对话留给我太多的思考。至少我明白了,老师不要做一根拽住学生思想翻飞的轴线,而要做能串起学生思想珍珠的银丝,当丝与珍珠完美结合的时候,它们的光彩便会自然流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