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新课程实验中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何谓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感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集中体现,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二)培养儿童数感意义何在?

注重数感培养,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倾向提出来的。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数学地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意识,有利于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儿童数感

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把数和数的运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数与运算的实际含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实背景下,感受数的含义,体验数的运用

让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具体化,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准确地交流信息,有助于数感的形成。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的数:学号、电话号码、年龄、体重、书的页数、所在班级的学生人数……;让学生尝试用数交流信息:用数描述自己所在位置,描述自己学习成绩的变化,描述家庭的收支情况……;尝试收集信息,用数据描述这一座城市的发展变化等。

2、在现实背景下,体验运算的意义

当学生把运算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时,能帮助他们获得对运算意义的实质性的理解。能够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形成数感的主要表现。让学生在现实问题中,体验运算的意义,有助于数感的形成。如小朋友左手拿着一个气球,右手拿着两个气球,她拿着几个气球?从这个具体问题中,学生感受到1+2=3的含义是把1和2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把它们对应的事物合并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加法的意义。

3、现实背景下,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

积极创设现实情境,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运算规则。例如,小数运算规则的学习,通常就是通过现实生活问题来导入的。在这里,经验起到了支持内部意义理解的作用,如将人民币的“元”和“元”对齐、“角”和“角”对齐、“分”和“分”对齐的生活常识上升为数学规则。

4、在现实背景下,进行运算的训练

如进行100以内的加法训练,可以创设一个学做小主人情境:父母交给孩子100元钱,要他到超市购物,用来招待客人,并要求100元钱尽可能用完。学生根据长上超市商品的标价及来客需要,自己设计购物方案,并估计、调整所购商品的总价,通过反复运算,最终确定购物方案。这样的训练方式,既是运算技能的训练,又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可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竿的情景,建立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