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品德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偏重知识的学习,却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致造成道德知行脱节。对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现情感内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浅见。

一、感知──情之切

情由理出,行为情发,道德情感在实行由“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中介、桥梁、加温、强化和催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感官,通过对图画、照片的学习、观察,高效、优质地传感教材中最美好、最高尚的道德情感,以催化学生认知明理,引发学生感知,把学生的情感定向在“参与”的过程中,变得生动活泼,情之切切。其挖掘和教学的着力点有六点:

1、运用道德情感引发点,图画、照片中描述的一件难忘的实物、感人的事例,一个惊险、紧张和富有纪念意义的场面等都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供诱发性背景产生情感波澜。

2、运用道德情感抒发点,即图文中精彩的对话,名言、格言以及诗歌体裁的课文等,让学生鉴赏品味,诵读,蓄积健康的道德情感。

3、运用道德情感的体验点,图文中表现道德人物境遇,幽默语言等,让学生体验感悟以实现道德情感的迁移。

4、运用道德情感的陶冶点,在图文中表现典型人物内存情感品质及有关描写人物情感冲突和斗争,最后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行为选择,感染陶冶,以情育情,以实现道德情感的定向培养。

5、运用道德情感的扩展点,即图文留下的语义“空白”,让学生用亲身感受以及思考和想象的内容,加以填空和扩充,以达到扩展道德情感的目的。如:在教学《我们班里故事多》(人教版下同,二上)这课时,“记得春游那天……记得那天我肚子痛……”“记得那次……”,课文中并未写出说话的内容,籍以可引导学生想象,旨在提示学生去寻找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分享快乐、老师关心帮助同学,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自己解决等故事,从而感受集体的温暖、友爱和团结,增强爱集体的感情。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