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几个小组如何知道蚯蚓喜欢你们为它安排的家,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

姚志强:我们在土壤中发现了蚯蚓的“孩子”,如果它们能长大,就说明它们喜欢这个地方。

孔祥潼;我们在给蚯蚓安家以前想先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我们想用非常湿的、湿的、一般湿的和干燥的土壤做实验。

我追问了一句:“具体怎么做?”同组的同学补充到:“一条蚯蚓放在装有非常湿的土壤的盒子里,一条放在装有湿土的盒子里,第三条放在一般湿的土壤的盒子里,第四条放在干燥的土壤里,前两盒放在阳光下,后两盒放在阴凉处。”我笑着询问其他组:“这样做是否公正?”“不公正”一个学生嚷了起来,“放在阳光下的盒子会晒热的,蚯蚓怕热就会钻到土壤里,你这样做不能够说明它们是不喜欢热呢?还是不喜欢湿土?”我又请各组讨论怎样做更公正,学生很快投入到讨论中去。我也很快和学生融入到一起,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给予适当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杨老师提醒学生尊重别人,学会倾听,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当别人发言时,我们要做到仔细聆听,能接受吗?”其实这是在向学生“变相”提出要求,而这种商量的口吻比“讨论、交流时要求大家认真听”要亲切得多。

因为有了“哪里发现有蚯蚓,哪里没有发现”的知识准备,最后学生们确定:让四条蚯蚓象运动员比赛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在它们的面前准备四种不同环境的土壤实验几次,观察蚯蚓往哪里爬。知道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以后,再更换同一种土壤两盒放在明亮处,另外两盒盖上盒盖,观察蚯蚓往哪里爬。蚯蚓爬到什么地方就会告诉我们它喜欢什么环境。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程布置任务的时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在学生产生兴趣、产生需要的时候给了任务,及时的引导学生储备知识应该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学生发现蚯蚓以后那种被激发起来的探究欲望就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对蚯蚓的研究中来,这就是一种促使学生探究的情境。

注重交流分享。学会分享与交流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是现代社会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交流有关蚯蚓的活动体验交流的重要性,与别人交流,培养交流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行讨论,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本课的研究题目,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研究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最快的改变。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