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我们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学习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引起对网络和现代科技的兴趣,同时体会文中描写情绪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电脑网络还比较陌生,但他对极其渴望了解电脑网络,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络、庭、敝、恋”4个生字,会写“络、箱”等14个字,正确读写“网络、遍布、五湖四海”等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本课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用途及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你和远方的亲朋好友通过什么方式沟通?

2、(板书课题)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如,什么是“信息”?“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信息高速公路”通往哪里?“我家”是怎样跨上“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

3、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激起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书时声音响亮,有感情。

2、读准本课的生字词。

3、在文中找到“情不自禁”“欢呼”“迫不及待”“目不转睛”“赞叹”“恋恋不舍”这些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好处。

检查自读情况

自选方式来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如,当小老师教认生字词;请好朋友一起轮读课文;解答课前别人或自己提出的问题。

四、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读写写。

情不自禁 电脑网络 目不转睛 恋恋不舍 信箱 领悟 盯着

五湖四海 迫不及待 应有尽有 笑眯眯 老鼠 警察 博览 寄信 几秒

2、学习生字,书写练习。

五、拓展阅读。

阅读《互联网与电子邮件》、《计算机网络》、《网络——一把双刃剑》、《我眼中的网络世界》。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

1、电脑网络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2、“进入了网络,就好像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为什么这么说?

3、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落?

二、交流体会。

1、读第2自然段,思考:电脑网络是什么样的?

2、出示:进入网络,就好像跨入了信息高速路。找出文中类似这样打比方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3、交流体会,深入认识网络的神奇及作者兴奋的心情。

“电脑网络如同一个遍布全球的蜘蛛网,把每个国家、每座城市甚至每个家庭都连在了一起”──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

“进入网络,就好像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网络为人们便捷高效地提供信息。

“有了网络,五湖四海的人随时可以交流,咱们的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网络使世界各地的人没有了距离,身在家中却可广泛联系。

“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的大门向我敞开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将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

“我听了更加喜欢这个新朋友了”──网络功能的神奇、信息的丰富赢得“我”的青睐。

联系实际

请上过网的同学交流一下收获。

三、小组合作,深入学习。

1、组员搭配上体现互补,每组保证有一名略懂电脑的同学。

2、填写表格,要求各小组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入表格,同时,组内人员要分工明确。

我们小组读懂的网络功能 我们还知道的网络功能 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

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

1、可由中心发言人将表格放在实物投影上,介绍本组读懂的和课外了解的网络功能,并就不懂的问题请教其他小组。(教师亦可适时参与解答)

2、可由组员配合,一人读相关段落,一人概括课文所介绍的网络功能;一人详细介绍自己如何了解的网络其他功能,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3、可由操作计算机较熟练的同学上机,边演示边介绍网络功能,并随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4、教师在各组汇报中发现问题,进行总结指正或进行演示。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1、任选一段能够表现网络功能神奇和作者兴奋心情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2、以挑战赛的形式让更多同学展示朗读水平。

五、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课后请亲自跨上“信息高速路”,查一查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六、拓展阅读。

阅读《神奇的网络》《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小学生应正确使用网络》、《共创美好网络生活》。

七、小练笔。

1、我想用网络……

2、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又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写一写你对网络的认识。

(任选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