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一阵猛烈的晃动,我乘机滚了出来。哇,开面的世界真精彩,高大的楼房、美丽的路灯、宽阔的水泥路、还有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我滚呀滚呀,心想滚得越远越好。不好!前面来了一个四个轮子的大眼睛怪物,它会把我压得粉身碎骨的,怎么办呢?“救命呀!救命呀?”我拼命地喊着。可是我的嗓音实在是太轻了,只好闭上眼睛听天由命。“吱—一”一声巨响,怪物居然在我的前面不动了。一个带红领巾的胖乎乎的小男孩把我捡了起来。我还没来得及向他说声谢谢,他就把我送进了箩筐。

就这样,一次短暂的、惊心动魄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

这种阅读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做到了超越文本。

二、对文本内容,要评判性地理解。

小学生的阅读批判能力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差的,大部分学生喜欢顺从老师的意愿,奉信书中的信条,把他们的话当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对他们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批判能力十分必要。所以,在上课时,我总是喜欢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质疑。如在上《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这一课时,一学生提出:既然中国队前两局失利,并且许多外国人都瞧不起中国人,当容国团出来时,人们用“异样的目光”对容过团“指指点点”。“指指点点”一般用在轻声议论一件事,而为什么后面却用了“呼叫”,这是否有矛盾?……我马上肯定了这位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善于批判性吸收知识的态度,而且指出,课文中的内容不一定正确,读书是要积极开动脑筋想一想,这样读书才会变得更聪明。

长此以往,让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对阅读的内容既会赞同,又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读物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能力。

三、扩大阅读范围,补充文本容量。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十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感”。其实,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是“厚积而薄法”。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语感,也绝对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在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300篇左右,只是三四十万字,这是无法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的。所以《新课标》要求九年累计的阅读量不少于400字。其次,还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