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链接生活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对于这些观点早已耳熟能详。而事实上,究竟如何解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从而设计好自己的教学流程,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那么容易。

新课伊始,顾老师就微笑着问学生:“有买菜的经历吗?走进菜场,首先询问的是什么?”一句普通的问话,就引出了“单价”。接着,教师板书:目前菜场的青菜每千克是1.2元,假如买4千克,需要付出多少元呢?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2×4。“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如此一问,学生明白了单价与数量相乘就得到了总价。教师又问:“假如我买了4.5千克的青菜,你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元?”学生列出了1.2×4.5,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自然引出了“小数乘小数”这个课题。

不难看出,新课导入时,教师就链接了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相关的学习经验。通过1.2×4与1.2×4.5两个算式,既自然复习了旧知识(小数乘整数),又激活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学习空间,自主探索实践

小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顾老师深谙此理,新授环节,他先后组织了两次有效的探究活动。

第一次:出示小明家的房间平面图,要求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并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可依次求出房间、小床、阳台的面积。

教师随机板书了3.6×2.8、1.95×1.1、1.15×2.8三个算式,先让学生进行估算。接着,启发思考:“你认为这些算式最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活动要求:利用工具(计算器)探究,可以两人合作,研究内容是积的小数位数的规律。(见表1)

填完表格后,和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

此环节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引入,切入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比较,学生都发现了第一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加上第二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就是积的小数位数这样一个规律。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