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塑造音乐形象、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辅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肢体语言

什么是肢体语言呢?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虽然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有时它可以起到语言无法表达的作用。

1、提高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因此,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安静地欣赏音乐。如果能辅助以肢体语言,也就是动起来学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创造性。

用什么样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增强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时候就要凭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音乐的节拍、乐句、力度、速度、情绪等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获得外化的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种类

肢体语言是很广泛的,凡是用动作来表达音乐感受的都可称作是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较常用的有声势、律动、指挥、舞蹈和表演。

1、声势

声势就是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肢体的动作表现音乐,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声势的表现过程中,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声势的动作,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在合奏的声势中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创编声势的过程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律动

律动是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肢体语言,就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人们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天生的本能,如听到音乐时点点头、踏踏脚,随音乐晃动都是本能的反应。赵宋光先生指出:在音乐欣赏、体验的基础层次不仅有静态的听觉音响感知,还有同时出现的动态的情绪反应。这就为音乐的律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体态律动学”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训练学生用身体作为乐器表现音乐的一门新的学科。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