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朗朗、丁俊晖。所以在望子女成龙成凤时,“恨铁不成钢”的责罚也是必须的。你是不是也这么认为?至少研究心理的人是不认同的。SAY NO!

孩子越小,在被父母打骂后,受到的创伤越大。因为孩子对父母的需求是绝对的,而父母对于孩子的需求是相对的。在孩子的心理渴望有好父母,但坏父母也比没有父母强!孩子长大后与人相处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其早年与父母相处模式的翻版。

根据现代精神分析理论:

0-1个月的婴儿处于自闭阶段,婴儿离开熟悉安全的母体,害怕自己会死掉。就像一只刚破了壳的小鸡,探出脑袋来感触世界,突然受到外界的惊吓,又会缩回壳里,再也不出来了。此时如果孩子受到惊吓或者在孩子哇哇大哭时父母没有立即照顾到,孩子有可能就被星星带走,成为自闭症的婴儿。自闭症患儿表现得十分安静,但同时对外界漠不关心,没有什么事物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6个月,婴儿进入了与母亲的共生期。随着大脑的逐渐成熟,婴儿的自我意识也逐渐成长。婴儿对母亲的理解是喂奶、陪玩的就是好父母;有需要时离开的就是坏父母。请家长直接忽视婴儿的道德(还没有发展到)非好即坏,他们不理解你的离开也许是为了赚奶粉钱,或者因为生病了。父母应该给予婴儿更多的爱,无条件满足婴儿的需求。此时,由于客观原因或者父母的疏忽,婴儿受挫而没有得到父母关注,过早的动用自己的能量去应付挫折,长大后容易得精神分裂和偏执。

6个月—3岁,儿童进入了分离——个体化阶段。随着运动机能的不断完善,孩子开始有了独立意识,不是时刻都需要父母抱着。只要能听到、看到父母,甚至是替代父母的人或物在时,他就能有安全感,自己和自己玩。此时儿童能把好妈妈和坏妈妈整合在一起,知道妈妈只是短暂的离开,很快就会回来。我们都知道和重要的人分离都是有焦虑、有痛苦的。父母需要把握好分离的尺度,尽量不给儿童带来创伤。否则,儿童容易抑郁、躁狂和反社会。

由此可见,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给孩子的爱和关注不会过度、只有不足。孩子早年得到的爱越多,长大后心理越健康。

请放下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举起的手,多给孩子爱和关注,望子成人即可,成龙还是成凤那就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吧。